十年一覺——細數光伏這十年歷程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并提出包括產業布局、電網全額收購、標桿電價、鼓勵融資、科技研發和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等六條措施。而且總理在視察晶龍時所說的“再挺兩個月”也耐人尋味,筆者相信這并不是單指對歐洲雙反的協商或還擊。同時又有消息稱分布式具體政策將在8月左右頒布。這一切,被行業折磨的神經敏感的光伏同仁,都明白這些意味著什么:一個屬于中國人的光伏時代開始了。
這將是中國第一次迎來一個真正可以讓光伏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與它將衍生出的商業模式、電站類型和民用市場相比,每年8到15個GW的安裝量都只是陪襯。對于未來,有太多的人去憧憬,去謀劃,甚至開口補貼,閉口分布式。未來一定是實力大過眼光、膽略的,幾乎所有的新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相對較強的實力的基礎上,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參與到光伏項目中,筆者幾乎可以肯定未來將是個“拼爹”(母公司)的時代。但在一切還未實現之前,筆者非常想回過頭來跟舊時代告別,告別那個云起云落、英雄輩出的時代。在新的時代,“施正榮”、“苗連生”們將很難再次復制前輩的成功,當然也不會面對如此之多的選擇與困惑。
世間再無“施正榮”。
從2004年1月1日德國施羅德政府頒布《可再生能源法》至今,已經過去十個年頭。在這十年里,筆者見證了眾多企業進出,生滅。行業造就了無數的傳奇,也讓這些傳奇們時常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政府、資本和科技的多重推動及業內多方角力下,光伏行業形成了恐怖的商業漩渦。即使是如西門子、GE、BP等超大型公司都逐步發現事態逐步超出了他們的掌握,紛紛退出。而迅速崛起卻又毫無根基的光伏企業,即使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在2007年就預見到行業終將過剩,但卻只能苦苦支撐。引用一部小說的話說:“前方為存在之意義,后面即毀滅之深淵。”
2005年底,尚德紐交所上市,但其時并未引發過多關注。英利委身天威,尋求資金支持。天合在組件建成之后,向上游擴產生產單晶棒。當年一年業內消耗了以前多晶硅廠商的所有庫存。
2006年,硅料緊缺,開啟“擁硅為王”時代。李仙壽的昱輝憑著回收廢硅料讓昱輝在只有150萬美元注冊資金的情況下在倫敦創業板上市。此時尚德為北京的鳥巢項目做的太陽能工程引發媒體熱議,新能源+首富的光環讓施正榮逐步登上神壇。其它公司也開始自己的上市進程。天合、中電、英利、林洋等企業,誰會成為第二家尚德引發眾多關注與猜測。但與2006年11月奪得榜眼的卻是當時默默無聞的瞿曉鏵創辦的阿特斯,性格使然,這家公司一直低調至今。隨后,天合于同年12月上市,高紀凡夫婦身價超過30億元。而天威英利由于國企背景,上市進度延后,占股51%的天威進行了3次單方面增資,將股份從51%下降到不足30%,為公司上市鋪平道路。這時大批企業投身多晶硅建設中,技術五花八門,質量參差不齊。
2007年,多晶硅緊缺進一步加劇,硅廢料價格猛漲,從50元/公斤漲到900元/公斤。原生多晶市場價漲到300美元/公斤。杜邦當年短暫停產維護,導致TPT缺貨,同時讓非氟背板流入市場。英利、中電等公司終于在Deadline前趕上末班車。從2006年開始,幾乎各家公司都與硅料廠商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最著名的是尚德與MEMC的合約,甚至給MEMC一部分尚德股權。但這些廠商其中不包括中電光伏。中電在當年受硅料制約嚴重,大舉收購國內散貨。這一年,施正榮對媒體稱光伏業面臨過剩的危險,建議投資者應該謹慎。這時薄膜與晶硅孰優孰劣的話題愈演愈烈,新奧集團購以超過15億元的價格購買應用材料的薄膜設備。同時新光硅業于年初投產,當年收回大部分投資。當年,瘋狂擴產的LDK董事長彭小峰以400億元位居胡潤中國能源富豪榜首位。
2008年,新近企業猛增,多晶硅價格一度漲至500美元/公斤,似乎薄膜將要成為救世主。年初,協鑫集團旗下的徐州中能投產,但初期質量不夠穩定,被客戶稱為“買彩票”。而嗅到危險的天合光能扔下了幾千萬的初始投資,壯士斷腕,從多晶硅項目中抽身而退。6月,中電光伏終于與瓦克簽訂多晶硅長單。2008年9月天合贊助了在常州舉辦的太陽能光伏大會,行業樂觀情緒達到頂點。但一個月后,金融危機蔓延歐洲,行業陷入窘境。與此同時,多晶硅項目紛紛投產,價格一路下滑,除了最早的新光硅業在2007年賺了一年錢之外,其余盈利前景均不看好。行業彌漫著的絕望情緒,遠比現在更甚。同年年底,國內艾索等一批生產中小型逆變器的企業開始籌備,市場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大大的驚喜。年底,尚德宣布產能達1GW,成為中國首個GW級光伏企業。英利則在與天威鬧“分手”,天威負氣遠走四川。而遇到庫存門的彭小峰身價縮水150億。
2009年3月,野蠻生長的光伏行業受到國家領導的關注,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國家總理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參觀后,各相關部委都希望將光伏行業握在手中。倉促出臺的金太陽項目便是其中一個表現。同時,3月23日國內敦煌10MW特許權招標項目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引發了眾多企業關注。英利與國投電力爆出的0.69元/瓦讓人大跌眼鏡。英利遭到業內抨擊,施正榮還在當年SNEC大會當著上千與會者的面稱“誰能賺錢我給他1000萬美元。”這也是筆者認為他不夠成熟的表現。同年多晶硅價格劇烈下滑,使得光伏成本下降速度遠超德國等主要光伏市場削減補貼的力度。6月,晶科抄底太陽谷。7月21日財政部、科技部和能源局聯合印發《光宇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拯救光伏企業于水火的同時,也由于政策不合理,滋生了大量的騙補貼和垃圾工程。2009年第四季度,光伏劇烈反彈,各家堅持下來的組件廠商盆滿缽滿。而仍然以光伏奔跑的LDK已經暴露出財務和管理方面的隱患。
2010年2月,英利宣布贊助世界杯,成為贊助該賽事的首家中國企業。同年德國慕尼黑Intersolar盛況空前,組件廠商笑得開心,但展會的主角卻不是他們:迅速膨脹的市場讓逆變器首次斷貨,SMA、KACO等逆變器展臺擠滿人群,而艾索等新生中國逆變器廠商也第一次有機會被歐洲客戶試著接受。英利的垂直一體模式讓其獲得超高毛利,奠定了江湖地位,而瞿曉鏵的阿特斯卻因為只做組件被人詬病。這時業內對于2011年普遍預期過剩,但卻都在以更瘋狂的速度擴產,典型的“囚徒困境”。此時中國設備廠商也逐步崛起,在層壓、鑄錠等方面技,但卻都在以更瘋狂的速度擴產,典型的“囚徒困境”。此時中國設備廠商也逐步崛起,在層壓、鑄錠等方面技術水平趕超國際競爭對手。當時還叫中能的協鑫硅業產品質量也逐步穩定,他們的鑄錠爐供應商精功科技也在逐步蠶食GTSolar(后更名為GTAT)的市場份額。林洋新能源董事長陸永華在得力助手、總經理王漢飛猝死后,心灰意冷,終于在2010年將剩余股權在高點出售給韓華新能源,而韓華也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改變以往只作組件的模式,依托集團資金支持,希望打通硅料到組件的產業鏈。國內市場方面,由于市場環境極好,國內對第二屆金太陽申報顯得提不起興趣,這時英利決定全力供應金太陽工程,為后續國內業務拓展奠定基礎。此時除FirstSolar之外的薄膜企業遇到比晶硅廠家更大的困境,各家企業都處于半關停狀態。7月,應用材料宣布退出薄膜設備領域,隨后,購買了應用材料設備的尚德在8月宣布停止薄膜生產,損失10億元。FirstSolar在8月宣布在內蒙打造2GW的薄膜電站,但由于水土不服,后續幾乎沒有進展。
2011年2月,媒體報道了歐洲組件價格集體跳水的消息。德國對于2010年的安裝盛況措施不及,所以在2011年多晶硅成本已經趨于合理的情況下連砍數刀,導致市場需求疲軟,德國環境部長NorbertRottgen被業內稱為“光伏殺手”。從此行業進入微利甚至負利時代。這時阿特斯受影響反而較小,于2012年躋身業內4強。在2010年稍得喘息的LDK負面消息滿天飛。同年硅片價格暴跌,各大組件廠商幾乎集體毀約或協商重新簽訂硅片購買合同,尚德為MEMC付了2億美元“分手費”,后又深陷詐捐門,由于缺乏危機公關手段,尚德至此陷入媒體口誅筆伐的“汪洋大海”中。
SNEC和Intersolar做為業內兩大盛事,歷來是行業變化的分水嶺。但在2011年的Intersolar,許多第一次參展的浙江光伏老板在飛機上給筆者憧憬著在慕尼黑拿到多少的訂單。但那次很多人乘興而來,失望而歸,有的企業甚至吃到了鴨蛋。沉不住氣的企業所有者開始拿管理者們開刀,大量的人員變動出現在這一年。
青海的“930”給業內打了一劑強心針,1.15元/瓦的補貼引發安裝狂潮。同年中國光伏安裝量超2.7GW,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短短5個月內。當時青海有超過10萬人做光伏安裝,倒賣路條也成了賺錢最快的手段。
2011年底,SolarWorld從德國追到美國市場,開始煽動雙反。
總的來說,2011年,行業巨頭還在盡力維持著虧損的窘境,沒有除掉名為“面子”的遮羞布,但到2012年,誰都笑不出來了。
2012年6月,筆者在德國慕尼黑邂逅Intersolar的總裁,追問德國企業推動雙反后Intersolar在德、美所受影響。他頗為無奈的說:“我們只是一個展覽商。”在2月Q-cells宣布破產后,設備巨頭centrotherm也宣布破產保護。該次展會很多中國企業購買了展位卻沒有去參加,或放棄,或已經倒閉。不過很奇怪,去年的SNEC參展企業卻是創歷史新高。
但我們仍要應對美國和歐盟的雙反,尚德、天合、阿特斯和英利四家原本計劃的游行示威活動被緊急叫停,我們再也拿不出針對美國雙反像樣的還擊。在有政治傾向的裁決后,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且針對中國政府的補貼征收14.78%~15.97%的反補貼稅。這種貿易保護性質極為惡劣,讓中國組件在全球市場都面臨著此類危險。中國政府雖計劃調查美韓多晶硅傾銷行為,但最終損害仍然是中國的組件廠商,而且兩者規模根本不相匹配。
“勞模”SolarWorld又不依不饒的開始在歐盟推動雙反,后面的事情各位都很清楚,不再贅言,中國政府終于到了底線,最近的軟硬兼施在筆者看來是非常不錯的,總算回到了正軌。
據說,2012年,苗連生在飛機上遇到施正榮,還開玩笑的討要當初施正榮承諾的1000萬美元,時隔數年,當年的對手已經相逢一笑泯恩仇,幾乎每個月都要固定見上一面。當年尚德沒能做到的行業整合,在生存壓力下竟然初具模型。
2013上半年,業內企業紛紛撐到了極限,尚德、中電光伏等企業接連傳來的一系列負面消息讓人嘆息,媒體對施正榮的落井下石也讓人憤怒。今年的SNEC雖然冷清依舊且籠罩著雙反的陰云,也是歷年首次出現進場不用排長隊的局面。但筆者仍然對光伏行業充滿信心,只是多少有些遺憾:在成本壓力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有過去那種百花齊放的局面,也很難再有新的造富英雄。
有預測稱,2013年安裝量將達到8GW,而未來如果要達到十二五制定的預期,市場還將進一步增加。即將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讓總算有些眉目,這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時代的終結。未來活躍在舞臺上的更多將是有國企背景的“富二代”或者“富三代”們,草根仍然在陪少爺讀書。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