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風光互補發電裝置 點亮蒙東地區“最后一公里”
那木德德起床后,照例去擦拭光伏板。通過院子里的光伏板和風力發電裝置,他看上電視了,也用上電砂輪磨工具了。
家住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草原深處的那木德德告訴記者:“沒電那些年,真是太難受了!我們家家都有幾千畝草場、幾千只牛羊。可沒電怎么過日子?”
現在不一樣了,風光儲電源已成那木德德家不可或缺的設備。通電給居住在草原深處的牧民們帶來了便利,趙志偉一家也是受益者之一。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家用上了電。我打算修魚塘,掙點錢,孩子考大學,我們得準備費用呀。”趙志偉高興地說。
今年9月,無電區建設工程的實施,圓了趙志偉的“用電夢”,施工單位專業人員還到他家進行了技術指導。趙志偉說,電壓質量很穩定,風機和光伏的互補發電非常方便,而且電量充足,他打算大干一場。
自從國家電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成立以來,累計投資2.1億元,讓4880戶共19108人用上了電。有些地方地廣人稀,人跡罕至,架設輸電線路成本過高,蒙東電力安裝風電互補戶用型發電裝置解決了這一難題。幾年下來,蒙東電力真正做到了把“光明”送入每一個牧民家中的承諾。這一進程比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提前了兩年,比國家電網公司要求提前了一年。
蒙東電力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國網公司有以大電網延伸供電為主,分散電源就地供電為輔的原則,我們因地制宜制訂了大電網延伸和風光互補這兩種方式。”
據了解,在難以通過大電網延伸的方式實現“戶戶通電”的地區,依托當地風力和太陽能資源充足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國網蒙東電力經過多方論證,確定以風光互補供電方式為主解決無電問題。其中,在無電人口集中的村鎮采用風光互補發電站的方式供電,對零散無電戶則采用風光互補戶用型方式供電。
為了突破重重技術難關,蒙東電力相繼投運了赫爾洪德分布式電源接入和天平林場分布式電源項目兩項示范工程,不僅可靠地保障了鄰近村鎮的用電需求,而且探索出一條以“風能+光能+微電網”方式為偏遠用戶供電的模式,得到國家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這兩項示范工程已經穩定運行一年,104戶新搬遷牧民和186戶林場職工用電充足穩定。
對于無法實施集中供電的用戶,則在充分估算他們的基本用電負荷基礎上,國網蒙東電力采用風光互補獨立供電系統,每戶投資約2萬元,按每戶300瓦風電+300瓦光電配置,不僅可以提供照明用電,電視機、影碟機、冰柜、洗衣機、電鼓風機等生活家電使用也有了保障。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