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失聯MH370航班看當今自動化飛行駕駛系統
截至目前,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MH370航班失聯已經超過48小時。雖然目前失聯客機的搜尋中尚未有積極發現,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并未證實客機已墜毀,但已表示請乘客家屬做最壞的打算。
此次失聯MH370航班的客機型號是波音777,此款機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駕駛設備以及通訊設備,足以應對特發事故,但就在失聯之前客機并未向空中管制發出任何求救信號,讓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自動化操作是現代大型民用飛機駕駛艙的漸趨。
自動駕駛系統主要由飛行管理計算機系統(FMC)、自動駕駛儀、自動油門和飛行指引儀等組成。通過這套系統,飛行員不僅可以選擇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的控制方式,還能就由自動油門、俯仰和橫滾組合而成的數十種飛行控制方式作出選擇。總的來說,自動化駕駛艙提高了飛行操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飛行員的工作負荷,提高了飛機燃料使用的經濟性及乘坐的舒適性,同時也提升了飛行安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動化同時也改變了駕駛艙人機界面的設計、飛行操作方式及其操作程序,帶來了人機工效學上的新問題。
在傳統的駕駛艙中,要求經過培訓的飛行員有對不同儀表的飛行數據進行判讀和整合的能力,然后再由握桿手動操作來完成,這種作業基本上屬于數據-驅動型作業。而自動化駕駛艙中,飛行員除了要具備這種基本的飛行操作能力外,還必須理解和掌握自動化系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領域知識),只要這樣,才能迅速、準確地判斷當前的自動化和飛行狀態,采取與之相匹配的自動化操作。有時,飛行員還需對異常狀態進行一定的推理決策。由此說來,自動化駕駛艙中的飛行操作更多地是一種知識-驅動型監控作業。從這個角度上說,自動化駕駛艙減輕了飛行員體力上的負荷,但卻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工作負荷。
自動化駕駛艙給飛行員執行空管指令提供了一些方便。一些復雜的離場、進近航路、高度限制和航線導航等飛行作業可通過FMC的預編程來完成,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飛行員的工作負荷。
但是,自動化駕駛艙操作和空管間仍存在一些不協調的地方,例如,略遲的進場或著陸空管指令會迫使飛行員修改預編的FMC程序,從而將飛行員置于潛在危險的高工作負荷之中,或迫使飛行員放棄可利于的全自動化功能優勢而回到低水平的自動化飛行操作。
某些規定的離場和進近程序的設計也并非完全與自動化駕駛艙操作兼容,因而不利于飛行員采取最佳的自動化飛行方式。同時,這種不兼容性也會帶來不適當的高度、速度和航向限制的規定,使飛行員和空管員的工作負荷加重,也可能造成飛機燃料的浪費。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空管程序和規范進行檢查。
當下完善的自動化操作系統,客機飛行不會無故“憑空消失”。而事件至今并無“水落石出”,盡管最終的結果將有一天會給出,我們更應該深思的是如何完善自動化系統去避免事件的再次發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