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機器人代替人工 緩解招工難
新氣象:機器人替代工人作業
18日,在三水工業園澳美高新的廠房中,記者看到,多臺新工業機器人已經“上崗”,車間內只有兩三個工人圍著生產線。車間內,一臺兩米多高的機器人撿起一條鋁板,精準地送進打孔機內,用時不過兩三分鐘。而過去,這樣的工作,需要工人們花上數倍時間。
“機器人不會辭工、沒有情緒,對于企業來說能夠達到生產穩定性的要求。”該企業產品研發與IE部經理陳舞琴表示,目前共引進7臺工業機器人,相當于原來10個員工的工作量。機器人不會累,只要有電任何時候都能運作,所以在一些重復性高、可復制性強、但又需要標準化的工序環節上非常實用。“有了機器人以后,就不用擔心生產受人手因素影響。”
據介紹,該廠80、90后的新一代產業工人已逐漸難以適應鋁型材行業高強度的勞作、枯燥單調的工序等傳統的工廠勞動模式。盡管澳美的工資待遇在行業上已達中上水平,但每逢春節、夏季工人還是會大量流失。記者了解到,春節后,三水曾一度缺工1.3萬~1.5萬,不少企業遭遇招工難。
機器人替代工人作業,在佛山富惟汽配有限公司產生效益更為凸顯。富惟汽配的董事長張守治算了筆賬,以前沖壓環節大概需要40個工人,機器人加入生產后節省了一半的人力,但產量卻增加了一倍,“盡管前期總投入要過千萬,但隨著單位時間效率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估計3~5年內就能完全回本”。
趨勢: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
用自動化勞作去代替人工是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一個新趨勢。有業內人士預測,目前像澳美、富惟等三水企業應用的機器人多從國外進口,投入動輒成百上千萬元,這意味著企業要盡快實現投資回報,除了要加大生產外,還需進一步壓縮人力成本,沒有實力的企業很難去實現,而隨著機器人應用的擴大或生產線更高程度的自動化,某些行業中的一些重要工序也將面臨大規模的“人機換血”,一部分生產線上的工人也或將面臨失業的尷尬,但這是工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另一方面,“投入機器人并非單純為了削減人力。”澳美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生產流程未實現全自動化,機器人仍需人工配合。目前機器人的應用或許并未對工人造成太大沖擊,但對員工素質及其技術能力的要求必然提高,這也推動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我們希望員工真的能從枯燥、單調的環節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價值、更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管委會:最終劍指機器人整機制造項目
記者了解到,目前佛山國家高新區三水園已約有7家企業試水機器人應用,共引進40多臺機器人,不少企業已嘗到機器人帶來的緩解招工難、生產效率提升和產能標準化等甜頭。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招商局局長何順榮介紹,園區將率先在現有企業推動機器人應用和設備自動化改造。同時,引入自動化應用的系統集成供應商,為機器人應用、制造提供配套服務,夯實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
據悉,園區計劃以機器人應用和配套項目為智能制造產業鏈發展的開端,最終劍指機器人整機制造項目。目前像ABB、庫卡等國外機器人制造巨頭已作為園區在重點招商對象,同時鼓勵和幫助有條件的普拉迪數控、陽程科技等機械裝備企業向更高端的智能制造領域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