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和人才是當前機器人發展的主要困擾
廣東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制造業此前一直秉承著“‘廉價勞動力’支撐‘來料加工’”的發展模式。如今,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連年上升,“用工荒”成了這些年廣東制造業的熱詞。
如果要讓“雇主企業”留在珠三角、留在中國,他們對機器人還有哪些要求?
廣東日前發出通知,決定從今年5月1日起調整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全省平均增幅19%。佛山、東莞將上調到1510元。廣東佛山新寶電器公司運營副總裁王偉說,近三年,企業人力成本每年都在漲。
王偉:2003年來這邊打工,普通的職工想入職新寶,要交一百塊錢的入職費。現在就不同了,住宿、入職培訓、工衣什么都是免費了。2012到2014年,每年我們用工的工資是以15%的速度遞增。你要請人就必須得多花錢,出的成本就多很多。在這個角度,企業是沒法承受的。
對于有外企關閉在珠三角地區的工廠或在東南亞等地設立新廠的情況,王偉說,新寶公司也曾考慮過在海外設廠,但最終并未大規模實施。
王偉:這個問題還真討論過,而且不止一次,也實踐了一些,但是沒有大規模。往外遷廠,這個概念我們是有的。但是,從目前來看,國內有很多大牌子遷廠,比如有些家遷到越南,很失敗。現在都撤回來了。遷到非洲去,搞的也不好。因為首先我們要判斷政商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支不支持。
相比于向外遷廠來稀釋勞動力上漲成本,王偉表示,他們公司選擇嘗試機器換人。
王偉:自動化改造,我們大概是每年五千萬人民幣的投入。過去126個人干的活,現在100個人干了。把員工工資上漲的壓力消化掉了。
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最初是佛山一家做不銹鋼制造加工的企業。為了解決用工問題、保持企業競爭力,這家公司轉向了新領域,干脆開始自己研發生產工業機器人。該公司謝其峰說,眾多解決方式中,他們認為機器人是見效較快的。
謝其峰:其他的一些概念,比如用一些新的材料研發周期是非常長的。我們可以用機器人做不同的東西。目前來說,也許說“唯一”有一點過,但最主要的辦法,這個(機器人代人)絕對是沒有錯。2014年我們的銷售接近一個億,翻了400%。
利迅達公司謝其峰指出,現在國內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不小,也有很多企業開始做機器人,但是,一些關鍵零件和技術還不得不依賴進口,比如機器人的一個關鍵器官:機械臂。
謝其峰:這個算一個核心部件。機械臂目前國產的也有人在做。但是在精度方面,對比進口的還是有差距,國產產品的穩定性和質量還有一點差距,目前還依賴進口。
作為生產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方,謝其峰認為,目前機器人發展的困擾主要在資金和人才方面。
謝其峰:前幾年我們招人,全中國找不到機器人專業,那么我們就只能從一些相關的專業,一些核心人員原來是學自動化、機械設計的。隨著機器人的不斷普及,這些生產廠家也不斷需要會操作、會應用機器人的人員。研發只是一個方面,包括操作和使用人員不是初中畢業的人就能夠操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
而作為工業機器人的用戶,佛山機械制造行業協會會長許冠指出,買了機器人,相關的軟件服務也要跟上,機器人才能真的活起來。
許冠:我們中國現在就是還差服務。很多人都在搞,但是真正做到位的還是很少。為什么呢?因為每個工種不同,你想把機器人用到極致,要怎么通過編程來調整,這又是另外一個門道。所以說軟件服務也很重要。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