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頻道

      中國制造2025需立足國情

      作為制造大國,我國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內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中央的引領至關重要;對外,我國主要競爭力依托低成本勞動力,但這一優勢已經喪失。

        在此背景下,加速推進經濟結構升級是唯一出路。作為制造大國,轉型的核心還是制造業,有兩個關鍵點:技術和體制機制。很幸運,眼下正在掀起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其對產業的滲透程度前所未有。如若運用得當,通過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適時引導新常態經濟,便可在新經濟產業形態下實現彎道超車,進而推動國際競爭力的轉型升級。因此,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應運而生。

        不能忽視的是,如今,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已經密不可分,推動其創新需要依靠新的體制機制。過去多年來,我國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體,通過產業政策的扶持,借鑒日韓經濟體的成功經驗,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但面對新技術革命,我國和那些走在技術前沿的國家一樣,面臨著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市場的試錯成了尋找正確道路的重要探索方式。

        德國和中國都是制造大國,當然,就制造水平、質量、口碑和文化而言,我國和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樣,德國在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時候,也在面臨同樣的兩個問題:怎樣發展新技術產業?如何用新技術提升傳統制造業?

        工業4.0,是一種探索,4.0才剛開始。

        與德國不同的是,中國制造在2.0、3.0時期就有很多不足,轉型升級可能是要2.0、3.0、4.0同步推進,要解決原來在質量、管理、品牌、設計等各方面的不足,轉型的范疇很大,需要用完整的體系,思考、探索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這一切的核心,就是立足中國國情。

        研究國際經驗在于借鑒,而不是要照搬。這需要官、產、學、研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應為企業打造、提供好的服務平臺,動員企業進行試驗、試點、示范。

        中國制造業需構建好生態

        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中國的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部門需探索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更好發展的同時,提升國際競爭力。在新的技術革命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抓住機遇,實現中國轉型升級,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質量、水平和競爭力?因此,中國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未來10—20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工業4.0也好,中國制造2025也罷,最核心的還是落在制造業部門怎么轉型升級上。制造業轉型升級將會影響未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因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根本不單單是提高服務業的比重,核心還是把制造業從價值鏈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因為只有制造業實現了中高端的發展,服務業才可能更好發展,最終國家經濟轉型才可能成功。

        發達國家制造業,特別是德國,過去在制造業領域有非常好的基礎和經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包括德國工業4.0在內的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可能會對整個世界制造業的格局帶來一些新變化。

        即便在德國也可能同時存在2.0、3.0、4.0,而中國這個問題更嚴重,制造業大多數仍處于2.0時期,少數在3.0時期,達到4.0標準的微乎其微,不得不面對多層次境況。因此,需要把國際上好的理念、經驗和中國制造業的實踐結合起來,真正落到實處,使制造業部門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生態。

        框架容易建,但是生態是一個有機體,各種組成部分應該有良性循環的內在互動機制,而不單單通過外部的因素將其拼接成一體。這也是為何深圳創新生態總被夸贊,因為各種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從全世界各地往深圳聚集,而且那些要素之間能夠形成優化配置,不斷地形成各種鏈條、各種產業,最后反向帶動整個生態越來越好。

        追根究底還是人的因素、企業家精神。從深圳的人口結構中可窺探一二,其外來人口和海歸的比例都高于上海。

        一個有趣的現象,眼下,傳統工業企業往數字化方面靠,I.T企業往工業領域靠。我十天前去德國看法蘭克福車展,去之前我一直覺得特斯拉是一個很偉大的企業,結果到車展一看,偉大的企業太多了,傳統的汽車公司,包括寶馬、奔馳,做出來的東西都比特斯拉好得多。可以看到,傳統制造企業往信息化、數字化方向轉型有很大優勢。

      中國制造2025,要從制造到服務

        無論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倡導的工業互聯網,都是對其產業基礎設施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整體測試及考驗。

        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較弱,雖然在產量規模上已經有很大優勢,但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這些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硬件上,在管理理念、思想方面更是如此。要知道,光是硬件上的技術引進與革新遠遠不夠,企業過分依賴于引進技術,會降低自身研發的動力。

        同時,企業管理思想層面尤為落后,而這對于我國產業升級轉型很重要?,F在大部分企業只注重生產技術硬件上的學習和引進,而忽略了企業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學習。雖然技術是企業生產能力的硬件指標,但我國現階段產業轉型所需要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的變革及相應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是企業管理者的必備基本素質,也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必備“軟件”。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現階段,企業自身不能過于封閉,應當抱有主動開放交流、學習的態度;產業轉型不能操之過急,在相對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切勿盲目跟風。產業轉型以及企業自身的變革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不能受外界影響頻繁變動而難以持之以恒。

        此外,我國各個規模的企業與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企業相比,在生產數字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德國與美國的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雖有差距,但并不明顯。而我國企業之間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從我國自身情況出發,政府需注意兩點:第一,各個規模類型的企業轉型發展不可能齊步走;第二,對于中小企業,政府能發揮的作用極大,可構建一個第三方輔助平臺助其轉型與發展。

        未來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雖然工業4.0的發展要以3.0作為基礎,但并不是非要先做好數字化才能做智能化,工業3.0到4.0之間發展的階段和界限相對模糊,未來發展趨勢沒有特別清晰的臨界點,數字化與智能化之間應相輔相成、互相協作推進。

        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都是依據本國的產業生產力及地域文化提出的,美、德兩國在整體國家戰略中如何配置資源使用的能力,對我國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有重大借鑒意義。

        我們需結合我國國情,在這個時代開辟出一條符合自己需要的發展道路。中國制造不能從制造到制造,借鑒德國,不放棄制造的同時轉型服務。

        德國工業4.0,我們借鑒什么?

        德國工業4.0源自于其企業界、產業界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戰略,而中國制造2025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是圍繞未來做強中國制造業所提出來的。

        盡管德國工業4.0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但實際上,無論是研究力量還是投入資金,德國政府的重視度都沒有中國這么強。對工業4.0的探討,德國人自己也有不同的意見。

        但毫無疑問,工業4.0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將聚焦在智能制造上。

        轉型升級的內涵很多,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升級要解決很多2.0、3.0時代的問題,比如創新體系問題、質量品牌問題,而這些并不是光靠4.0就能夠解決。試想一下,為什么德國工業4.0沒有寫質量,沒有寫品牌?因為德國在2.0時代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德國工業4.0就是瞄準智能制造。因而可以判斷,中國工業4.0的研究方向還是將焦點聚焦在跟工業4.0更緊密貼合的智能制造上。

        但是,目前中國很多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它們卻并不知道智能制造能解決什么問題,更不清楚投入和效益。

      中國制造2025雖然在宏觀層面、概念層面上分析得很多,對德國分析了很多,但對自己的企業分析太少。所以在頂層設計上,對智能制造在中國現有國情和企業狀態下怎樣定位,未來戰略將如何實施,需要有比較深入系統的分析。

        無論智能制造還是工業4.0的實施,要有頂層的指導思想和細化方案,對地方政府、中國產業界,都需有更清晰的定位和指導。

        再看德國實施工業4.0,美國實施工業互聯網,都有強大的技術體系做支撐,遺憾的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體系,也沒有企業能夠牽頭整合,更沒有完整的工業4.0或智能制造的解決方案?,F在中國企業使用的核心設計軟件、三維設計軟件、工程分析軟件,全部都是進口的。

        這意味著,推動和實施工業4.0還要解決很多基礎性問題,需要分步分類實施,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一些優勢行業形成典型經驗,再向其他領域和行業推廣。有一些重點領域值得關注,一是高危行業,這是未來智能制造推動的重點;二是高負荷行業,比如高體力勞動;三是高精密行業;四是個性化定制行業。與此同時,著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的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其構建自身的產業生態,并建立體制機制及政策保障。

        工信部現在正編制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和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建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推行試點示范,搭建服務平臺。

        至于國際合作,則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僅有與德國關于智能制造4.0的合作,還要吸取美國工業互聯網的優勢,以及與韓國新戰略、英國制造2050對接等,在未來戰略實施中博采眾長。

        中國智能制造,需要走樣機牽引戰略

        一直以來,德國對于自身的發展存在著危機感,雖然制造技術、電子元器件,甚至部分軟件等都發展得很好,但其信息化水平,如大數據、云計算則相對欠發達。因此,德國比較強調信息化和現有技術的融合。

        反觀中國制造2025,其和智能制造實際上是一個“集結號”,使政府、高校、企業能夠圍繞中國制造2025這一重大戰略,明確各自的定位,發揮好各自的作用,提高我國制造業產業鏈和創新鏈水平。

        我國的制造業產業鏈亟須完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要為中小企業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技術標準平臺和服務平臺。至于創新鏈,我國多年的科研成果實際上都是以仿制為主,如何讓中國創新走在世界前端,是發展創新鏈要考慮的問題。

        解決創新鏈的問題有兩條路徑:一是需求牽引,由企業提出問題,高校及研究機構解決問題,再回過來服務于企業;二是技術推動,通過高校及研究機構原創的顛覆性技術,更新產品。這兩條路都要通過一定的體制和機制來實現。

        中國制造業整體發展戰略,不僅要考慮效益的問題,還要考慮技術問題。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國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足,技術比較落后,產品的競爭力較低;部分民企通過引進外國先進設備,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但民企的再生能力較差,引進的技術很難衍生出下一代技術。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缺乏動力和能力。因此,中國的智能制造需要走樣機牽引戰略。

        基于此,完善體制和機制,首先要正確定位中國工業革命過程,政府要幫助企業進行合理的定位,尊重科學發展規律,不能一蹴而就。其次,要解決產業集聚和專精特的問題。在一些產業,集聚大的公司來引領產業發展,國際上很多大公司的創業能力和風險抵抗能力非常強,但在中國,這種大公司并不多。當然,政府還要提供政策和公共平臺,支撐產業內中小企業發展。

        從政策方面如何支持制造業發展?完善引進和國產化政策是當務之急?,F在我國有些企業的產品質量已經達到國際統一標準,但面臨國外產品和國內產品競爭時,由于價格或其他因素,存在著一定的競爭壓力。這個時候需要政府釋放政策支持信號。

        成立研究所也非常必要。產業發展必須要有技術服務和規范,而這個要由政府出資來支持,不能完全靠企業自己。研究所的定位,建設企業的公共平臺,都要由政府來做。

        關于整機和基礎件的政策也必須完善。如果整機的市場競爭力差,基礎件的銷量也會隨之降低。所以很多國家都把基礎件的補貼作為國家政策之一,把整機放開來做,這樣能夠在符合國際規范的同時,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此外,還應關注民企如何參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如果,在政策或者其他方面,能夠把與國際產品配套的對口的民企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進行綜合考慮,將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德國工業4.0,才走了萬里長征第一步

        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是意圖利用德國優勢趕超美國互聯網經濟。因此,德國政府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為提升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已啟動了很多項目。

        其他多國也在采取行動。在美國,一些領先企業,如思科、美國通用電氣以及IBM等等,共同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博世集團是其中一員。韓國、中國也宣布了一系列計劃,以推動互聯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工業4.0意味著將建成一個基于工業價值鏈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機器設備、倉儲系統以及制造設施被置于同一平臺,共同形成信息物理系統。在生產環境中,構成該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機器、倉儲系統以及制造設施共同發揮作用,實現交換信息、觸發流程,以及自動控制等功能。工業4.0,將在整個價值鏈上,從供應商到客戶,將人、機、物聯結起來。

        這種基于自動化與信息技術之間的緊密連接將有利于小批量生產,使其成本越來越接近大規模高效生產才能實現的低成本,還將使得整個價值鏈上的效率顯著提升,從而達到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效果。最為重要的是,工業4.0最終將引導人們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改變工業生產的格局,掀起變革浪潮。

        提高生產力和資源效率無疑是工業4.0的優勢之一,但其潛力絕不僅止于此。

        生產效率的提高能讓企業給員工提供更高的薪酬,并緩解勞動力的短缺,也將改變制造業領域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一方面,對于擁有工程背景與IT技能的人才需求將會上升;另一方面,對于重復性勞動以及低水平的工作人員需求則會降低。從某種程度上講,工業4.0為資歷淺、低水平的從業者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迫使他們轉向其他領域,例如服務業,尋求新的就業機會。由此,工業4.0將會驅動中國的經濟結構進行深刻轉型發展,同時也將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個重大挑戰。

        倘若企業與國家齊心協力發展工業4.0,那么工業4.0帶來的巨大機遇將遠超過為適應調整而投入的成本。

        政府及企業應在五個方面采取相應行動:首先,建立起核心領域的專業技術體系,關注軟件與信息技術能力(例如分布式軟件系統與大數據分析領域)領域和專業技術知識;第二,制定共同的標準,以便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能相互聯系,交換信息;第三,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范圍的高速寬帶網絡,以應對在未來出現的大量數據傳輸交換的需求;第四,針對數據安全,出臺一整套明晰的規范與指導;最后,建立一個支持經濟轉型的大環境,政府應當在其中起到前瞻性與建設性的指導作用。

        不過,工業4.0是一個很遠景的概念,如果將它比喻為萬里長征,德國也才走了第一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91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心情潘金莲|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看|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色欲AV蜜臀一区二区三区 |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女内射|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一色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