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解困制造業的根本在于發展中小企業?
國家統計局10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8%,較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最近4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小幅回升,但仍處于50%的榮枯分界線以下。此外,新業務總量、用工量、采購庫存等指標也均不樂觀。中國制造業會不會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熬過了2008,卻熬不過2015呢?
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內憂主要表現在成本優勢漸失。近年來,隨著勞動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土地價格和土地使用稅的提高,以及各種資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世界上生成成本最低的制造業基地。據統計,中國制造業成本不僅高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達到了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0%,珠三角、長三角更是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5%,甚至有個別企業家到美國辦紡織廠,因為成本比在國內還低;外患主要表現在外部需求驟減。中國制造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如今在世界經濟疲軟、發達國家再制造業戰略實施以及落后國家成本沖擊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下,中國制造業面臨新出口訂單下滑,境外需求乏力等狀況。最新調查顯示,新接出口訂單已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
面臨如此壓力與困境,這或許是中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所必須經歷的陣痛,這種陣痛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目前當務之急是如何盡快結束這種陣痛,幫助中國制造業走出困境。西方發達國家解決制造業發展困境思路或許值得借鑒,總結起來就是從基礎做起,重點幫扶中小企業,進而帶動整個制造業發展。
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的制造業均遭受重創,美國和德國也未能幸免,為重振制造業,兩國不謀而合的選擇了以幫扶中小企業為突破口,美國2009年向中小企業貸款130億美元、2010年給中小企業提供120億美元減稅、花費7億美元經費培訓50萬名工人輸送給中小企業,德國同樣向中小企業貸款70億歐元、對中小企業實行減稅、對中小企業工人予以薪金補貼等等。在中小企業復蘇之后,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了“工業4.0”等戰略,實現了制造業轉型發展,目前來看效果都十分理想。我國現在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這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殊途同歸,都是瞄準了新一輪的制造業改革。我們在參考學習發達國家制造業頂層設計同時,不能忽視他們基礎路徑選擇,那就是以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為基礎,帶動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相結合,完成制造業轉型。
中小企業一直是支持制造業發展的主力軍,中小企業目前占中國制造業企業總數的90%以上,創造了中國60%以上的GDP,65%以上的專利,75%以上的發明設計,80%以上的新產品,這有力地反駁了“中小企業無用論”、“拾遺補缺論”、“落后產業論”等觀點,中小企業理應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從生態論的視角審視中小企業,可以更加明晰的發現中小企業是制造業解困的關鍵所在。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更加適應制造業由工業時代“大魚吃小魚”向信息時代“快魚吃慢魚”的轉變。信息時代,制造業想要生存發展,不再是看誰的規模更大,而是看誰的動作更快,規模成本的縮減效用已遠遠不及產品研發更迭的效用。特別是當經濟出現不景氣或結構性衰退時,中小企業的表現往往比“全能全面”的大型企業優異。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促進整個制造業企業生態鏈健康、有序發展的推動力量。現代制造業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動態系統,企業群體一方面相互依賴,聯系更加緊密,另一方面遵從價值規律爭奪資源、追求利益,優勝劣汰。在企業群體的演變過程中,新的企業、新的產品、新的產業、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這種對立統一的企業關系更加適合中小企業,可以說市場體制下中小企業既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又是環境變化的主要承擔者,中小企業持續的壯大成為了推動企業群體演變的主要力量。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關鍵路徑,更是打造中國經濟活力,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內需戰略的有效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立、企業的大規模海外投資、企業由產品制造商向系統集成和服務商的轉變等,都需要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擔當主體,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才是中國戰略轉型和產業格局發生根本改變的關鍵所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