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鋼鐵產業發展趨勢預測
前不久,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公布的“201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據統計,共有50家鋼鐵企業入圍該榜單。實際上,這一入圍數量是十年來的最低,2014年和2013年分別為51家和54家。這也反應了鋼鐵行業近年的表現的一個趨勢。
鋼鐵產能過剩不僅僅是鋼鐵行業本身的問題,也是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把去產能放在第一位,足見當前去產能形勢之嚴峻。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鋼鐵行業并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一年時間,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99.14點下跌至83.09點,降幅達16.2%。進入2015年,下跌趨勢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更加劇烈,從去年底的83.09點又跌到6月末的66.69點,降幅達19.7%。2015年上半年,納入統計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萬億元,同比下降17.9%;主營業務虧損216.8億元,增虧167.68億元。
當前產能過剩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前幾年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這構成了鋼材產能快速擴張的基本動力。
第二,在我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雖然我們早就提出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但這個過程始終沒有徹底完成,過去鋼材產能擴張是與粗放式增長相匹配的,一旦鋼材需求發生階段性改變,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暴露出來。
第三,監管原因。在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總體產能規劃失效的影響下,產生了相當一部分所謂的“統計外產能”,加重了產能過剩問題。
第四,“僵尸”企業不愿意退出生產,在其中也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僵尸”企業不愿意退出主要是因為鋼鐵生產屬于資本高密集度的行業,固定成本較高,一旦退出對于企業來講,大部分成本要白白損失,這導致一部分企業寧愿保持“悶爐”狀態或產能閑置狀態也不愿意徹底退出。同時,在產能整體過剩的背景下,鋼鐵行業作為調控對象,一些缺乏產品特色和市場優勢的產能很難找到資金雄厚的“接盤俠”,資源整合兼并的難度較大,陷入一種好的時候不愿整合、壞的時候無法整合的悖論之中。
另外,一些企業曾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稅源,部分地方政府通過協調相關資源,維持企業處于低效運行狀態。十三五”規劃中,化解產能過剩將是一個重點,但是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短期內將難以消除。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已經是現實,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過剩的產能損失減小到最低。
要把過剩的產能損失減小到最低需要多方發力、多措并舉。首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步伐,通過產業標準、水電價格、環保門檻、稅收等一系列手段,減少落后的產能存量,并避免落后產能通過簡單擴容來逃避淘汰。其次,增加兼并重組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科學確定新增產能上馬。另外,也可結合“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資本紐帶和貿易紐帶,在更廣闊的市場中消化產能。通過開拓這些國家的市場,不但可以消化這些產能,還可以爭取行業轉型升級的時間。
但是,穩步壓縮過剩產能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導致行業“休克式”停擺,例如,銀行貸款應該分類放貸,對確屬落后、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可以提高風險警示,但對于屬于先進水平、市場出路較好的生產企業應該保證貸款。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