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制造業巨頭如何踐行“互聯網+”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于是,在2015年里,一些制造業巨頭企業先行一步,積極布局自己的“互聯網+”計劃,力求將自己打造成互聯網企業。它們在積極推行“機器換人”,力求生產自動化的同時,也以開放的姿外,擁抱互聯網。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踐行“互聯網+”:
一、“+互聯網”——借力互聯網拓展業務
“+互聯網”不是“互聯網+”,但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它是“互聯網+”的一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對于制造業來說,“+互聯網”往往是簡單粗暴而又成效顯著的。當電子商務時代來臨,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所以在阿里系大行其道之時,電子、服裝等行業先行一步,打開了一片新市場。
過去制造業的技術死忠們還能以技術立家,但時代不同了,今天的制造業已開始全面擁抱互聯網,深入開展相關產銷業務活動。
2015年12月1日,一則董明珠與劉強東的原聲對白、卡通形象演繹的廣告片突然出現在各大電視臺黃金廣告段位,以此宣布格力與京東開啟聯手打造“中國造+互聯網”戰略。
當死忠技術的格力也開始全面擁抱互聯網,拓展銷售渠道,至此,中國制造的大佬們幾乎已經全部上了“+互聯網”的船。
二、工業互聯——打造互聯網化智能工廠
“工業+互聯網”的突出表現,就是在生產流程中充分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工具,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透明化,智能工廠是其重要表現形式。因此,制造業推動“互聯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建設自己的智能工廠。
2015年6月,云智匯公司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團與重慶市政府代表簽訂了《“互聯網+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示范平臺”項目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立足重慶,助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工廠與科技創新示范項目,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市場提供專業服務,并向全國范圍推廣。
除了富士康,格力、海爾、美的,都已實現黑燈工廠,全面建設智能工廠也將是它們的下一個目標。
三、生產開放——零距離定制生產
除了工業互聯的深化之外,制造業的“互聯網+”還遠遠沒有結束。隨著制造企業互聯網化,企業將逐漸開放成為一個生產平臺,在集聚各種生產能力的同時,也將直面用戶,形成定制化生產模式。
2015年3月7日上午,在鄭州經濟開發區海爾工業園,首臺用戶定制空調在海爾空調智能互聯工廠下線。作為全球空調行業首臺定制空調,其產生的背后是海爾鄭州工廠基于“前聯研發,后連用戶”所打造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用戶不僅可以定制空調產品,還能實時了解訂單進度,真正實現了用戶與工廠之間的零距離。
如果說工業互聯本身是基于制造業內部的話,那么零距離定制平臺就是直面制造業的上下游用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然,這還不是結束。
四、終端開放——產品“物聯網化”
當工廠與工廠之間、用戶與工廠之間都實現零距離的時候,制造業的“互聯網+”還遠沒有結束,它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實現用戶與產品、產品與產品、產品與工廠的零距離,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未來,制造業的產品終端也將全面實現互聯網化,成為“智能服務”的入口。
美的在這方面算是走得比較早的,于2014年高調發布的“M—Smart智慧家居戰略”是其向“互聯網+”轉型的主要著力點。在方洪波看來,目前美的首要做的是對智能家居的技術和應用方案的積累、投入,在硬件領域是模塊,軟件領域是程序、協議,溝通方式、以及藍牙系統。
2015年8月,美的與安川電機合作,分別瞄準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領域。未來,服務機器人還將與美的智能家居系統對接打通。“它既可能是智能家居中的一款,也有可能是智能家居的支撐平臺,或者成為智能家居的一個入口。”
2015年,制造業巨頭實踐“互聯網+”的著力點主要在這四方面。從它們的經歷可以看出,未來“互?網企業”將實現多個“互聯網化”,也將形成多個“流”,并且在生產制造上,通過零距離貼近用戶,以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工具,實現產銷自動化、智能化、定制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