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是服務鏈中的戰略性科學
“工業設計已成為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并創造成果現實價值的必要手段。”北京市科委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中國設計紅星獎執行主席陳冬亮表示。
3年前,一家企業負責人抱著一臺自己開發的激光投影儀走進品物設計公司,要求給投影儀設計個好看的外殼。品物公司先進行了市場調查,發現該產品雖在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體積太過龐大,成本太高,同等價位下相比惠普等大品牌在普通消費級市場不具備優勢。根據調研中的發現“家庭影院通常采用高端投影儀”,品物公司在設計中增加音響、搜索等功能,將該投影儀打造為一款集視聽于一體的智能家居產品。最終,這款新產品不僅賣出了37萬元/臺(原產品計劃售價5萬元/臺)的好價錢,也在暢銷后被一家國外公司看中高價買斷。
投影儀的故事只是好設計助力好產品變為一門好生意的一個縮影。李寧公司曾依據趙州橋弧度創造出“全掌弓減震理念”,使其鞋類產品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京東方公司曾運用工業設計完善提升了20款整機產品,使其產銷量較之前增長5倍;我國首臺高能聚焦超聲腫瘤治療機曾憑借工業設計手段,完成了“無法投產的實驗室原型機”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產品的蛻變,生產企業也借此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對此,聯想創新設計中心總監李鳳朗亦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據估算聯想的品牌價值大約為40多億美元,保守估計,設計在其中的貢獻至少占10%。當然,這一比例還不是最高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日本,工業設計在開發差異化產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創造明星企業等方面的作用占到70%以上。
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工業設計很快成為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的核心動力之一。據統計,2005年美國研發服務業收入815.4億美元,其中特殊設計服務業(含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產值213.2億美元,特殊設計服務業出口4.1億美元。而在英國,設計服務業則已成為其重要的出口產業,2002年其海外收入達到14億英鎊。
“與英國、美國等工業設計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設計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市場存在脫節現象,難以滿足制造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陳冬亮坦陳。比如,在一些產品中,即便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設計仍然是從國外購買的,“這在汽車、機械以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很普遍”。
令人欣慰的是,在強大的市場驅動下我國設計產業近年來獲得長足發展。以北京為例,去年設計產業產值1700多億元,已成為北京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市科委工業設計促進中心等聯合發起的“中國設計紅星獎”,也讓工業設計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今后,要像韓國一樣,倡導‘設計是空氣’,讓企業自覺地把設計應用到他們的產品研發當中,讓我們的企業像重視技術創新一樣重視設計創新。”陳冬亮說。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設計并不是讓藝術家或美術師為產品涂涂胭脂、抹抹粉那么簡單。“它是將戰略與戰術有機結合的系統科學,是生產性服務鏈條中的關鍵環節。”陳冬亮說。在他看來,作為從高新技術產業分蘗出來的典型服務業態,工業設計只有幫助企業以自身特點為發展優勢,通過整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市場需求、文化藝術、流行趨勢等要素,運用設計使產品轉化為消費者青睞的商品進而成就一單好生意,才能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壯大。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