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有一個夢:讓世界戀上中國制造
十二年前,格力差點以9億的價格賣給外國公司,一個中國品牌險些就此消失。十二年后的今天,董明珠面帶自信地微笑:“格力可以自豪地說,馬桶蓋、電飯煲你們都可以到國外買,但是空調,中國人一定會在中國買!”
以生肖計算,十二年剛好為一個輪回。2004年格力銷售規模約130億,這一數字在去年已躍升至逾1300億。
近三年來,格力的利潤率在2011年約6%-7%的基礎上幾近翻番。去年,格力利潤率達到12%左右,納稅150億。也正是三年前,格力開始大刀闊斧布局智能制造。
空調夢只是一部分
地處珠海的格力電器總部大樓一層的展廳里,可以看到格力“不用電”的光伏空調,體驗到晶弘零下5度不結冰的冰箱,嘗到以電磁技術三維立體加熱的大松電飯煲烹出來的糯軟米飯……
2005年國家推出能效等級概念后,格力邁上了創新與技術變革之路。至今,格力已累計申請專利20738項,其中發明專利6811項,生產出20個大類、400個系列、12700多種規格的產品,遠銷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格力的全球用戶量超過3億。
在格力“中國制造”的大夢想中,空調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知道我們是做空調的,但是,如果支撐空調制造的后臺的東西我們不能掌握,企業就無法走得長遠,更談不上做創新型企業。”董明珠說。正因此,格力以智能制造定位未來,并要求自己借力智能制造助推中國工業整體升級。
三年來,格力的智能制造已經小有成績:為電子、食品、醫藥等領域提供裝備技術服務。其中,格力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去年實現約1000臺的產量,全部用于自給。今年,這一目標設定為5000臺,除了配給自己的工廠使用外,還將一部分用于外銷服務于其他的制造企業。
此外,格力自主研發的數控機床也將啟動量產,今年計劃生產400臺,精密模具在今年的外銷目標則設定為10個億。
“并非只是一部手機把家用電器都連接在一起了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在董明珠看來,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能夠自主生產核心零部件,才具有根本意義。
“比如我們加工一個零部件,但是必須要買德國的設備,離開它不行,再沒有能替代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做智能裝備。”董明珠說,光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還不夠,還要讓世界戀上中國造,離不開中國造。“別人既然能用技術服務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用我們的先進技術去服務別人?價值是什么?就是別人不斷地需要依靠你。”董明珠說。
下一步落子謀定
談到未來布局,格力雄心不減。
“比如在空調制造領域,格力改變了大家對空調是耗電大戶的一貫認知,在光伏和空調直接對接的技術上取得突破,節約了損耗,使產業鏈上的設備減少。但是,這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董明珠介紹,格力目前正在開發更新的技術,目前尚處于保密階段。
格力下一步還將向縱深領域拓展。董明珠告訴記者,一是在電機領域,“比如有一天中國飛機的發動機給我們制造”;二是與電有關的產品,比如近三年來發展的模具制造和智能裝備制造兩個新項目;三是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在模具制造上格力已經開始為外部提供服務。格力的模具現在已經都是自己在做了。模具的發展將成為格力未來很大的一個產業。”董明珠說。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構想,格力電器曾在3月7日公告,計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交易標的為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我們將收購新能源汽車,這對空調體系和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也非常有價值,特別是在蓄能這一領域。我們有強大的模具能力和電機能力,而這些在汽車制造里面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利于我們技術領域的進一步革新。”
“在智能制造領域,格力目前還只能算是個追隨者。”董明珠謙虛地說,但追隨者所追逐的夢想是,“格力要做的是帶來整個智能制造的智能時代,而不僅僅做表面上的智能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