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嚴重 國產儀器推廣是場持久戰
5月9日,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儀協”)發出“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關于對‘成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進口產品專家組論證意見公示’的公開信”,針對由四川政府采購網于2016年4月27日發布的“成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進口產品專家組論證意見公示”中,采購進口儀器的專家意見發聲。
該進口意見公示顯示,成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將采購純水/超純水一體化系統、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新型堆碼擠壓循環疲勞多用途擠壓機、全自動頂空進樣器、原子吸收光譜儀、柱后衍生儀、熒光分光光度計、三重四級(極,招標公告原文如此,分析測試百科網注)桿液質聯用儀、微波消解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子探針顯微鏡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共計12類進口儀器,預算1142萬元,這些產品擬全部采購進口產品。
有媒體為此采訪了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
不是“新鮮事”的“新鮮事”
事實上,在科學儀器領域,類似的“進口產品采購公示”并不是新鮮事,就連類似的質疑也并不是新鮮事。
“中儀協最早在2010年就對一次地市級藥品檢測設備招標采購中,采購大量進口儀器提出質疑,并向有關部門發了函。”中儀協高級顧問閆增序代表中儀協接受媒體的采訪時說,“本次,我們以書面方式把公開信送達了包括工信部、國家發改委以及四川省財政廳、質監系統以及成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等相關單位。”
同歷史上中儀協所做的各種努力類似,此次公開信到目前為止沒有得到相關單位的直接反饋。
“這幾年,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發展和使用國產儀器,這在政策上是利好,國家倡導發展國產裝備,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希望政府采購也能跟上形勢。”閆增序說,但多年以來,多次類似事件都沒有正面的回復,閆增序感覺“沒能解決問題”。
說這不是新鮮事,是有根據的。僅2015年,就有媒體報道了多起類似的進口意見公示情況,然而最后在報道中的感受是,“連一直積極提出抗議的國產企業都麻木了”。
但中儀協還是發布了這封公開信。“雖然知道作用有限,但我們不說,(國產儀器)企業更沒有依靠。”
國產儀器真的很差?
有媒體整理的數據顯示了不樂觀的市場格局。根據媒體對國內4000余家儀器使用單位的儀器(在用)保有情況分析,國產儀器所占的比例并不樂觀。
通過對包括質譜、光譜、色譜以及物性等儀器中19類儀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這些用戶單位中,國產儀器(指中國企業所生產,包括中國企業在國外生產的儀器,未計入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儀器)所占的總體比例不足10%,尤其是實驗室用質譜領域,盡管能夠提供商品化實驗室質譜儀的中國企業已達十余家,但沒有一家中國質譜企業能夠出現在統計排名中。
“國產儀器與國外是有比較明顯的差距。”閆增序說,“但自‘十一五’以來,國產儀器在自主創新的引領下,產品的技術水平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現在,在質譜、色譜、光譜等領域,國產儀器都已經邁進了中高端的應用市場。”
媒體所統計的4000余家單位基本屬于國有質檢/檢測機構、科研院所和大學等,一般來說,國產儀器在生產企業中的市場占有率較好,但限于生產企業的儀器保有和使用情況難以統計,這部分數據的缺失,也使得媒體統計到的國產儀器市場占有率相對偏低。
雖然從整體情況上看,國產儀器的市場占有率不樂觀,但有些儀器品種還是殺出了進口儀器的重重包圍。統計數據顯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原子吸收光譜儀這兩類儀器,國產儀器的市場份額超過了20%。
“國產的原子吸收、微波消解儀產品都要進口,而且并不是用在科研等高端領域,這是有問題的,國產原子吸收,從塞曼原子吸收到石墨爐、單火焰產品系列齊全;微波消解等前處理設備,國內有大量的企業和產品,竟然要進口?”閆增序說,中儀協公開信也針對原子吸收、微波消解等國內企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競爭力的儀器設備,在該公示意見中出現的技術參數描述提出了質疑。
大環境與持久戰
多年來,中儀協以及其他協會、學會組織都曾經用各種方式推進儀器使用單位采購國產儀器,多年來的共同推動下,一些對國產儀器的利好政策出臺。就在本月,由中儀協等多家單位聯合推動?北京市科委提供資助,得以施行的“國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評價研究與應用”課題將召開又一次會議,該課題旨在通過中高端用戶對國產儀器的實際操作驗證,一方面可以幫助國產儀器改進產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推廣國產儀器。
“這個課題已經有成效了,影響很大,對政府采購中購買國產儀器很有幫助。”閆增序說。
“整體來說,目前的大環境對國產儀器不利。”閆增序說,“用戶單位如果采購了國產儀器,出現問題時,會被人指責儀器不好,儀器采購人要擔責,但如果采購進口儀器,出現問題時,大家就只能認為當前最先進的技術還不夠完美。這是很多用戶選擇進口儀器的重要原因。”
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內出現了一批民營科學儀器企業,其中部分企業已經做出了規模,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在實驗分析和環境檢測行業年產業規模超過5億元的企業中,國產儀器制造企業占80%,同時出現了一批上市企業,或者在某些單品儀器領域能直接與國外企業抗衡的領先者。甚至,國內企儀器企業還走出國門,收購了多家國外儀器企業。
“整體而言,國產儀器企業還是存在‘小、散、亂’的特點,價格戰、同質化競爭還比較普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戶單位對國產儀器的不信任。有些用戶甚至從來沒有跟國產儀器企業打過交道。”閆增序說,就中儀協來說,推進用戶單位采購和使用國產儀器,是一場“持久戰”。
“我們打算在四個方面推進國產儀器企業的發展,一是繼續呼吁,爭取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帶來政策支持;二是聯合社會資源,搭建有利于推廣國產儀器的平臺;三是利用行業協會的資源,宣傳行業和企業,促進國產儀器企業上、下游的對接;四是引導國產儀器企業向專、精、特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閆增序說,“行業遲早會洗牌,會出現競爭力更強的國產儀器企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