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革命將帶來制造業大淘汰
想怎么樣重振制造業,因為信息化革命已經結束,互聯網已經變成了普惠性工具。未來幾年內,我們不但要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去,我們要把人民幣的泡沫輸送到全世界去,買他們的車間、工廠,買他們的機器,這個很重要。
第三,消費升級誘發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這個詞是去年11月中央在三改小組會上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說明中央政府對制造業產能的落后淘汰的決心已經下定了。中央政府已經清晰的認識到供給側改革,通貨緊縮,供給側改革。供給錯配,錯配會產生勢能,這個勢能叫適配勢能,只要把它配起來,就有機會。
為什么說制造業到了黃金五年的開始,過往成功的優勢都喪失了,我們可以清零。我們現在站在新的起點上,互聯網已經成為普惠工具,我們不需要再對互聯網恐懼;第二,在硬件革命上,中國跟全球制造業大國一樣,我們處在新的工業4.0的基礎上;第三,本國消費者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未來五年成功的人,就是建立在這三個起點上。
中國大公司未來五年,將失去成長對標、變革管理開始模式變革、參與全球的技術創新。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革命性驅動力,對所有的企業,這兩條是最關鍵的。
第一,信息領域,互聯網革命。我們要重新定義渠道。未來,如果你利用大數據的話,會出現什么結果呢?真正極致的模型是車間和消費者之間沒有任何的渠道,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第二,重新定義技術創新,我們有很多技術創新平臺,未來會開放。未來的競爭,徹底的平臺化,企業的能力會被重新定義,特別是零配件這些,徹底平臺化。當能力被平臺化以后,會出現一件事情,這是現在中國科技界正在談的話題,結構式創新。
第三,重新定義消費者。未來真正的消費者將三位一體,他們將不是單向B2C的,而消費者掌握了主權,掌握了購買的主權,掌握了產品設計的主權,甚至掌握了產品投資的主權。
互聯網第二個革命是什么呢?硬件革命。運用互聯網工具的同時,要了解這些東西,柔性生產線,機器人,傳感器,認知技術,VR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這些東西將成為我們的標配。
消費升級的同時,中國消費者日益圈層化,更加注重性能比。中產階級消費者愿意為好的服務買單、為好的性能買單、為好的技術買單。淘寶發展到今天,那么流弊的企業,他的發展面對瓶頸,因為每一個品牌背后都有一個人格體。紅領是去年給我們講過課的人,是中國最早做定制化工廠的,整個生產線柔性化,中國未來這樣的生產車間,柔性化的生產車間,基本上所有的領域都會出現。定制是去渠道的根本化,未來產品都將變為直銷型。
中國的西裝、家具、服裝業,這些行業都發生了種種的轉型變革。我們面向未來,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已經形成了新的戰略起點。未來不是黃臉婆的五年,而是一個黃金五年。
未來的五年,一定是大淘汰,德國的未來五年,最好的3000家會淘汰到40%。我們要在五年后還能夠聚在一起,還能夠在這里,我們一定要形成特殊的能力:在生產上我們要形成柔性能力;在研發上要實現單點突破的爆品能力,在營銷上我們要學會運用大數據,在價格上擺脫成本定價模式,把人民幣這個泡沫牢牢的吃到自己的肚子里面,我們要成為泡沫的一部分。
我認為中國制造從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36年來的這個公式到今天變成三個新的優勢。
第一,互聯網工具?;ヂ摼W是一次基因再造,改造我們所有跟消費者的關系,改造我們的生產線,改造我們幾乎所有的能力。
第二,工匠精神。德魯克講一句話,商業的本質是你做一雙皮鞋賣給那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穿這個鞋子在腳上很舒服。
第三,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創新能力,要積木式創新,我們要開放我們的創新平臺,我們要成為全球產業變革中的一部分。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哲學家,他是一個瘋子,他講過一句話,他說“上帝死了”,他講“上帝死了”以后,這個世界原有的結構體系,哲學體系,瞬間瓦解。當上帝死了以后,世界重新產生,一切堅硬的都將煙消云散,我們過往所有的成績,過往所有的優勢都將煙消云散。那些即將消滅我們的東西,在未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相關:中國制造處于轉型變革關鍵期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提出了制造業再造計劃,日本提出工業復興計劃,德國提出了工業4.0,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斑@些國家都把國家戰略重新放到制造業上,是因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工具革命已經結束,未來五年內不會再發生任何意上的工具革命,現在全球都在琢磨如何重振制造業?!眳菚圆ńㄗh,中國在重振制造業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購買全世界制造業中間產業的?心部分,來實現彎道超車。
在這股制造業重振的大潮中,吳曉波認為以海爾、華為、美的、蘇寧、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大公司將失去成長參照物。這些中國龍頭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有機會創造出一種全世界都沒有的管理模式,中國企業也將更為主動地參與全球的技術創新?!斑@些中國大企業的成長方式將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不再基于成本、規模優勢上,而是在技術創新、資源整合、管理模式變革上?!?/p>
吳曉波同時表示,互聯網革命會逼迫企業重新定義渠道、技術創新、消費者。同時也會通過柔性生產線、機器人、傳感器、VR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帶來硬件生產的革命。“這將是互聯網給制造業帶來的兩大革命性的驅動力。”
吳曉波建議,中國制造業要加速培養多重能力,包括在生產上形成柔性能力,在研發上實現單點突破的爆品能力,在營銷上學會運用大數據,在價格上擺脫成本定價模式,以及擁抱資本的能力。
“中國制造的優勢已經從當初的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演變成了三大新優勢:互聯網工具、工匠精神、積木式創新,這應該是‘新中國制造’的重要優勢和內涵?!眳菚圆ㄈ缡钦f。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