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向文波:行業不景氣,是挑戰也是機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們生存下來了,盈利能力也在逐步恢復,各方面水平正在提高。”三一重工副董事長兼總裁向文波對記者說道。
今年上半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112.2億元,利潤1.56億元,同比分別下滑。不過相比2015年中期,下滑幅度已經有所減少。
訂單在縮減
行業進入衰退的時點大概在2011~2012年,全球機械企業都面臨著訂單縮減、收入下滑的境地。繁榮時的大量投資在衰退期成了負擔,向文波舉了一個例子:以前一個月可賣出上千輛泵車,但2011年底后工程機械市場開始回落,現在三一重工還有幾百輛的存貨待處理。
然而,衰退期終將過去,工程機械行業也不例外。不管將來的互聯網如何發展,高速公路、基礎建設都是必要的,互聯網也需要在基礎設施之上去建設、維護和保養。而南美、非洲、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仍十分落后,這些國家、地區的未來要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將會需要大量的工程機械,市場潛力仍不小。
盡管行業產能過剩,但工程機械不是落后產業。向文波稱,青藏鐵路、三峽大壩、高鐵系統等技術難度高、規模龐大的工程都在中國,并且中國的工程機械已全面替代了進口,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通過了最嚴酷的市場考驗。
行業不景氣,是挑戰也是機會。
三一重工利用這段時間快速占領了國際市場,大大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去年三一重工的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4%,而經濟危機之前,三一重工90%的銷售額都發生在國內。以挖掘機為例,2008年之前,三一重工的挖掘機市場占有率只有12%~13%之間,現已達到了22%~24%。
國際化快速滲透的背后離不開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戰略選擇。
創新對于先進制造業而言意義重大,未來工程設備的創新方向主要是產品質量、功效、穩定性、環保等。向文波舉例稱,云南的一個礦主將卡特彼勒與三一挖掘機進行比較,三年下來,三一的挖掘機節省75萬元油費,這些錢可以再買一臺新的挖掘機了。
在基礎零部件方面,過去國內企業都大量依賴進口,為解決這一問題,三一重工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投資,現在挖掘機上面的液壓件、泵、閥、馬達等都能實現自研自產,大大降低了成本。
如今的機械企業都在做物聯網和工業4.0,同樣也是技術創新的體現。向文波表示,“自動化+信息化+大數據是我們對工業4.0的理解。”
目前,三一重工建成了中國機械的智能化倉庫。9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數千條生產線,其中的物料準時配送率超95%,質檢電子化率達100%,運營成本降20%。
從2006年開始,三一重工在開建上海臨港工廠時就啟動了大數據方案。所有的終端客戶都可以連接起來,從而打通客戶與企業之間的關聯,以大數據來支持企業的管理。這么多年來,三一重工已實現了幾十萬臺大設備的連接,不斷為技改、研發、創新提供支持。
向文波表示,根據布局,每個省份的每一臺三一重工設備的運行狀況,都可以通過數據進行分析,也就自然可以知道各地的部分經濟狀況。過去一個月報一次數據,現在半個月就要向有關部門報一次。
人才是關鍵
要做研發,自然離不開人才。三一重工每年的研發費用占年銷售收入的比例為5%~7%。
多年來,三一重工一直重視海外投資,收購了德國科隆的普茨邁斯特。向文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普邁去年盈利了3000多萬歐元,創了新高。另外,三一重工也在海外開展一些合作,如與帕爾菲格成立了合資企業,我們在歐洲和俄羅斯的銷售也是通過這個合資企業進行的。”
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三一重工走向海外的步伐正在加速。公司的“一帶一路”由一位董事、三位副總裁負責。涉及的工程很多,比如目前阿爾及利亞政府正在興建大型港口,需要大量的港口機械,這個項目涉及33億美元;巴基斯坦當地的公路與國內央企也在進行合作,給三一重工同樣帶來了上億元的銷售額。
海外投資的風險同樣不容小覷,匯率、法律、政治等問題時有發生。
對風險高的國家,三一重工不會一次性地大量投入,而是邊走邊看,“雖然我們在巴西征了800多畝地,但是我們的建設投入一直很謹慎,沒有太大規模投入。具體的做法是先做市場,當市場銷售有一定規模以后,才建設工廠。”向文波稱。
除了機械主業,三一重工還進行了多元化的嘗試。在新能源方,風力發電的趨勢就不錯;金融領域,國家已批準了三一集團旗下三湘銀行及九龍保險等業務,金融板塊正在成型。住宅產業化、工業地產等也都有一定前景,“現在,很多產業園的利用率不足,我們正推行工業地產,三一也把這部分的業務作為一個平臺與社會共享,我們的角色之一是工業孵化器。”向文波說道。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