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以開放生態搶抓全球智能制造戰略制高點
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在德國政府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中,工業4.0被列為未來十大項目之一;美國大力推動以“工業互聯網”和“新一代機器人”為特征的智能制造戰略布局;我國編制的《中國制造2025》也將工業智能化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不難看出,全球產業正迎來一個智能制造的新時代。而在這樣一場由西方國家發起并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工業競爭中,海爾代表中國制造走到了前列。
9月27日,由海爾集團牽頭,聯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信通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院、清華大學、中國電信等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了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28日的“智能制造高峰論壇”上,聯盟還發布了以海爾互聯工廠模式輸出的國家和家電業智能制造標準框架體系。在全球工業革命一觸即發之際,海爾不僅依托自己實力積極探索互聯工廠制造模式,成為行業智能制造領域的領頭羊,此次又通過牽頭成立聯盟,集結多家智能制造領域方面的產學研資源,以開放生態搶占全球智造制高點。
對用戶:從消費者到產消合一
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整個市場的話語體系逐漸轉移到用戶手中,人的創造性被完全釋放出來,而隨著產業發展的中心從企業轉移到用戶,制造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工廠生產本身,一直延伸到前端的研發和后端的銷售環節,過去封閉的制造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智能制造轉型并不是單純的用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改造工廠,而是實現用戶需求與工廠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制造體系的無縫對接。
而與過去企業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就算是生產、制造的結束不同,海爾以互聯工廠智能制造為中心,構建起一個共創共贏生態圈,把一次性購買產品的顧客變成持續參與設計、制造的用戶。具體來說,通過前聯研發、后聯用戶,海爾將用戶、設計師、供應商連接在一起,打通整個生態價值鏈,讓用戶全流程的參與到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物流等過程中來,把用戶從“消費者”變為“產消者”,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一,真正把用戶放在了制造的中心。
對行業:從單打獨斗到共創共贏
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楊海成在會上表示,智能制造應該是一個工程,也是一個體系,它不單是一個裝備,某一項技術,某一個工廠,要推動整個制造智能轉型我們必須從整個體系性的角度,系統性的角度,甚至要從行業的角度和國家的角度跨界的考慮,因為智能制造已經不再是單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企業轉型的事情,而是行業乃至整個國家工業體系升級的一個大的系統層面。從這一層面看,海爾無疑做出了有益嘗試。
據悉,海爾不僅通過開放體系的全新構建,聚合全球頂級的創新資源,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準確響應和深刻互動,徹底重塑創新流程,此次又牽頭成立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制造創新聯盟將所有的資源集結到同一個平臺上來,整合各自優勢共同發力智能制造轉型,摒棄了過去依靠自身研發投入、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搭建起一個共創共贏的生態圈。 此外,海爾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將工廠向全世界開放,僅海爾膠州一處互聯工廠,今年就接待外界參觀訪問137次,共計3100人次。
在全球產業發展進入深度改革的時期,智能制造無疑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重大趨勢,在這種趨勢下,中國制造企業如何突破升級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以互聯工廠為代表的海爾制造研發系統,無疑已經成為創新型中國制造的代表。從行業第一個互聯工廠到全球家電業第一個智能制造創新聯盟,海爾一直在探索并持續引領,為行業向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最佳范本。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