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院士成都縱論智能制造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將會碰撞出什么?智能制造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什么時候無人機可以送快遞?未來機器人將參與到人們生活的哪些方面?
昨日,第十六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西博會)專業峰會——“2016智能制造—工業4.0中德論壇”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來蓉論道,與眾多行業專家一起,共同探討智能制造—工業4.0新形勢下的產業機遇和未來生活。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無人駕駛汽車
若解決了法律等問題,將深刻改變世界
“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中國制造2025,都聚焦到兩個關鍵詞,一個叫‘互聯網+’,一個叫智能制造。”此前,圍繞到底應該是“互聯網+制造業”還是“制造業+互聯網”,國內發生了爭論。
在譚建榮看來,誰加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融合,“我們的企業不同程度用到了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網絡化技術,但是要互聯網支撐整個企業的全過程業務流程,這樣的企業還不多。”
譚建榮以機票與火車票的不同運作舉例,“飛機的票務系統是用互聯網來支撐的。高鐵也有互聯網技術,但沒有用互聯網技術支撐全業務流程,我們訂票還要取票、驗票,票還分紅票和藍票兩種。而飛機可以憑身份證‘一竿子到底’。”
此外,譚建榮還談到了無人機的應用,“美國提出了一個快遞方案,用無人機送快遞。”譚建榮說,“無人機現在很熱,但是無人機能派上什么用場,很多人還不知道。中國大部分無人機停留在航拍等用途,現在如果用無人機送快遞,無人駕駛的汽車能夠研發成功,在技術上應該沒什么問題,現在還有規范和法律問題沒有解決,如果解決了整個世界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
川電外輸
一條直流線就能滿足1/4個上海用電量
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分布主要在西部、北部,包括四川西南部,煤電、水電、風能、太陽能這些主要的能源80%都分布在西部、北部,但是用電負荷中心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表示,“中國迫切需要發展遠距離大容量的先進輸電技術。”
特高壓輸電技術就是陳維江在蓉探討的主題。這是一種交流1000KV、直流800KV以上電壓等級,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輸電等級。“現在我們國家有一條正負1100KV的直流輸電工程,達到3200多公里,經過8個省市。”
陳維江表示,在直流輸電方面,我們的技術已大量運用,“直流特高壓示范工程就是從四川向家壩水電站送到上海,這是第一個示范工程,全長1907公里,輸送容量是640萬千瓦,是上海的1/4,就是一條線路可以供1/4個上海用。”
陳維江透露,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輸出到巴西,一期工程是國家電網和巴西聯合出資,正在建設,2018年投運,二期工程國家電網投資采用我國設備和技術,它的輸送距離是2518公里,預計2020年投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
機器人
未來將有群體智能可能理解人的意圖
“智能制造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機器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表示,人類發明機器人有三個目的。最早是代替人,人干不動的機器人來干;慢慢是服務人,人老了,可能就需要看護機器人;將來可能會擴展人,大腦意念控制機器人就能動起來。
“機器人未來將與作業環境、操作者和其他機器人之間自然交互,自主適應復雜環境和動態環境。”丁漢表示,將來機器人可能會有很多自由度,可能是一個泛在機器人概念,“可能機器人無所不在。比如自動駕駛,它也是機器人駕駛,旋翼飛機也是機器人技術,還有很多做手術的機器人,將來機器人技術應該是泛在的概念。”
另一方面,機器人將有群體智能——機器人每個個體不是很厲害,但是集合起來就很重要。在丁漢看來,將來機器人將在個體之間具有自主能力,具有獨立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同時群體之間具備可以感知、認知、博弈和動力的特征,“群體智能牽涉人工智能和很多其他技術。最主要的機器人還是與人合作的機器人。將來機器人可能理解人的意圖,所思即所達。”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
新能源汽車
電池續航逐步提高將是未來趨勢
“隨著技術進步,新能源汽車電池續航會逐步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介紹,智能制造會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機器人可能走進“尋常百姓家”,新能源汽車也會成為未來趨勢。
作為電能變換與控制工程技術方面的專家,羅安帶來了關于大功率電能變換領域最新技術成果——電磁攪拌系統如何提高高品質特殊鋼質量。
羅安介紹,高品質特殊鋼是我國軍事艦艇、能源、建筑、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關鍵材料,特鋼也是電工變壓器、汽車、船舶、高鐵的產業脊梁。“特鋼冶煉過程非常關鍵的就是連鑄,連鑄是由電磁加熱系統、電磁攪拌系統組成,電磁攪拌系統主要是對高爐里面的鋼水保溫再連鑄。”羅安介紹,電磁攪拌系統由電磁攪拌的大功率電源和攪拌輥組成,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特鋼質量。
據介紹,目前國內外電磁攪拌系統70%都是用了中國技術和裝備,技術和裝備也出口到歐洲、中東、南美、亞洲等國家,實現了中間包電磁加熱和電磁攪拌系統技術裝備的突破,讓電子冶金走出國門。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