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發布
2016年11月26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第三屆信息戰略論壇在蘇州舉行,論壇上,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聯合發布了《2016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為36.9,正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報告負責人表示,中國制造信息化正在快速逼近德國等發達國家,但制造業的信息化路徑和國外并不相同,中國有可能在新的信息化技術下“換道超車”,當前則需要解決制造業信息化的動力機制等問題。
報告稱,2016年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為36.9,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對標工業4.0,中國制造業總體水平正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
該報告以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臺70000余家制造業企業數據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基礎,在充分和工業4.0進行對標的同時,兼顧我國互聯網和傳統產業融合的獨特優勢,在基礎環境、產業應用、效益與影響三大層面選取了29個指標。
具體看來,2016年,中國制造業基礎環境得分47.9,較2015年提高了5.2%;制造業生產裝備數控化率為44.1%,較2015年增長1.2個百分點;工業互聯網聯接水平得分為32.0,較2015年幾乎翻了一番。
不過,制造業仍存在著瓶頸,比如2016年制造業行業云平臺滲透率仍然不足四成,僅為33.7%,使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服務的企業比例分別為20.6%、14.9%和1.7%。
華為CIO鄧飚表示,曾經有德國工業4.0領域的專家對華為做了一個評估,結果顯示華為作為中國最好的制造業公司之一尚處于工業2.7階段。而作為德國自動化工業標桿的西門子安貝格工廠才處于工業3.5階段。所以華為認為工業4.0還是比較遙遠的目標,他們給自己訂的目標是五年后達到現在西門子安貝格的水平。
事實上,即便在德國,工業4.0也還處在一個初始階段,只能被稱作一個“未來愿景”。正如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院長孔翰寧(HenningKagermann)所稱,德國目前依然有60%的企業沒有聽說過工業4.0,預計到2020年德國企業才會有10%-15%的企業實現工業4.0,到2025年才會有50%的企業實現工業4.0。
報告對比中德兩國表示,雖然中國在高端制造工藝技術、生產自動化等方面距離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新四基”、云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電子商務、企業間協同,尤其是在產業生態創新等互聯網轉型發展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報告發布人、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按照傳統工業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之間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按照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綜合競爭優勢判斷,中國制造正在快速逼近德國制造。
“另外,競爭的路徑也在改變,比如在汽車領域,中國在內燃機車上與德國差距巨大,但是我們現在不再沿著這條道路走了,我們研發的重點在新能源汽車上,在新的領域,我們極有可能實現‘換道超車’?!?/p>
周劍認為,當前的制造業信息化需要解決好企業的動力機制問題,因為信息化初期投資巨大,只有在投入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跨國盈利平衡點。他認為目前的信息化在部分大型央企、國企中發展態勢較快,這有較強的政策主導的動力;而對于更多的民企和小型企業,更大的動力可能來自于市場的橫向競爭。
“一些民營企業在推動信息化初期可能不會賺錢,但是如果其周圍的競爭對手都在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市場競爭的壓力會倒逼其建設這方面的能力。在推動一段時間后他們會從信息化中獲得好處,就會轉化為自發的動力?!敝軇φf。
報告稱,分行業看,石化、電力、電氣行業智能制造水平較高,有較為扎實的信息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發展環境;以文教工美、家具制造為代表的較為“輕型”的制造門類,由于更貼近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在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平臺化運營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實踐,其智能制造水平相對較高;而冶金、采掘類行業由于產能過剩嚴重,企業發展參差不齊,信息化的基礎環境薄弱,產業模式落后,整體相對落后。
而從地區上看,江蘇、浙江、廣東、天津、上海和山東智能制造水平屬于第一梯隊,全國總體呈現“東南沿海高、西部內陸低”的態勢。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