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爭議不斷 如何把握好這把雙刃劍?
除了科學技術研發力的影響外,經濟、勞動力市場、規章制度以及社會態度等其他重要因素也會影響全世界范圍內“機器換人”的進度。這一場“機器換人”的革命將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雖然,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崗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按照當前的科技研發進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確實隨時都可以發動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這可能影響到所有的社會階層。機器人可能創造“無限的繁榮”,但也可能有礙于人類未來的就業情況。正如世界經濟論壇所預測,到2020年,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可以取代510萬個工作崗位。這一場“機器換人”的革命將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爭議一:機器人立法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當地時間1月12日,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呼吁制定“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互動的全面規則”,這或將是首個涉及管制機器人的立法草案。據悉,這份立法草案旨在為民用機器人的使用制訂法律框架,并且對機器人可能引發的安全風險、道德問題、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等情況以及是否應給予機器人“電子人”的法律地位等問題作討論。
此外,報告還要求歐盟為民用機器人制訂法律框架,探討是否需要為機器人安裝“死亡開關”、研究機器人搶走人類工作的應對措施等等。專家認為,此次立法將有利于人類應對機器人革命帶來的社會震蕩。
爭議二:人與機器人結婚
近日,在未來論壇2017年會上,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谷歌云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火爆不純粹是泡沫,它確實是有其道理。對于人與機器人結婚,李飛飛稱每個人對結婚定義、結婚目的、結婚要求是不一樣的。這問題是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發展速度,50年以后機器人將可以與人類結婚,得到與人類一樣的權利。
此外,李飛飛還預測,人工智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大規模提高醫療健康的水平。讓孩子們或者是老人們都不再受疾病,缺醫少藥,這是人工智能既是可以實現又是很重要的。
爭議三:機器人識別情感
得益于供計算機學習的數據的增加,以及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最新一代的AI技術已然誕生。這些機器正變得越來越善于處理原來被認為只有人類能夠完成的任務。AI如今能夠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如識別人臉,將臉部素描變成照片,識別語音,玩圍棋等等。
不過,數據數量正持續增加,處理性能也在不斷提升。因此,未來幾十年,有些AI系統很有可能能夠像人類那樣識別不同種類的情感。而AI究竟能否體驗情感,則還存在著爭議。即便它們能體驗情感,也肯定有一些情感它們是無法體會的——因而很難真正理解那些情感。
總結
機器人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但自動化取代工作崗位的速度并不像某些令人擔憂的預測說的那樣快。除了科學技術研發力的影響外,經濟、勞動力市場、規章制度以及社會態度等其他重要因素也會影響全世界范圍內“機器換人”的進度。由于這種不確定性,當前業內人士尚無法準確預測自動化的進程,只能預測出一些區間。根據經濟趨勢、勞動力市場情況、規章制度以及社會態度,這個時間點可能提前20年或者延后20年。因而,我們目前熱切討論的這些爭議點將一直伴隨著全球“機器換人”的進程而隨時發生改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