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獨領風騷 未來如何發展?
科技風口齊發展,智能遍地大生產。江山傳輩及物聯,獨領風騷數百年。物聯網,顧名思義,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在物聯網大放光彩之前,互聯網已經被很多人所熟知和使用。物聯網和互聯網,當然有著很緊密的關系。一方面,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另一方面,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互聯網的拓展。
物聯網的由來和發展
眾所周知,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技術時提出,在計算機互聯網上,通過射頻識別(RFID)(RFID+互聯網)、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就是物聯網。
但是,物聯網真正的出現卻超前這個概念9年。1990年,施樂公司發明的網絡可樂販售機拉開了人類追夢物聯網的序幕。在利用傳感技術,通過網絡操控設備的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了物聯網的價值。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u-Japan計劃。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
2006年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該計劃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在民眾的生活環境里建設智能型網絡。
2008年,中國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形成。
2009年歐盟執委會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描繪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前景,提出歐盟政府要加強對物聯網的管理,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2009年8月,溫家寶“感知中國”的講話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高潮。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十二五”時期聯合增長率達到25%,通過網絡機器到機器連接數超過1億,占據全球總量的31%,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物聯網未來發展趨勢
據預測,2015-2020年,全球連接裝置數量將從150億增加到2000億,全球平均每人擁有26個智能連接裝置,全球市場總值將會超過8.9萬億美元。物聯網軟件開發商Neutra的CEO吉拉德·梅里(GiladMeiri)表示:“隨著近年來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聯網景觀已經得到了加速地進化。也就是說,當前外界看到的只不過是物聯網巨大潛力的冰山一角。未來,物聯網將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健康醫療、安全和能源管理等方面。”
有許多海外物聯網專家對中國的物聯網市場信心滿滿,他們認為,未來中國可能是物聯網時代的最大市場與贏家。根據全球知名研究機構埃森哲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物聯網對推動行業增長助力明顯,預計到2030年,物聯網可以創造高達1.8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累積貢獻值。
2016年12月27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在中國政府網公開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有20處提到“物聯網”。其中“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中,明確指出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的具體行動指南: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