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應用的局限和優勢有哪些?
目前用于生產環境的工業機器人用的是成熟的控制技術+先進的制造技術+嚴謹的設計。為什么先要明確這一點,因為分析國內機器人的水平無非就是弄清楚這個行業里面哪些是國人可以做到的,哪些是做不到的。
上述三點會在后面逐一分析,先說一下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合。據我了解,大概有一下幾種(個人水平有限,歡迎各位拍磚補充):
高強度加工制造業,比如汽車制造業(焊接機器人,組裝機器人…)只是部分工段使用了工業機器人,國外汽車制造業自動化水平更好另當別論;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是為了解決良品率和效率的問題。
特殊工作環境(不適宜工人施工的場合),比如水下機器人(我目前正在研究的方向);人去太危險,或者靠人根本就實現不了,機器人做的要比人更好。
其實自動化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已經解決了,當然那種自動化生產線是專門設計的,為了某一類甚至某一種型號的產品設計的流水線。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它不能滿足小批量或者中小批量個性化的制造需求。
工業機器人是在這種前提下被炒的火熱,工業機器人也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由工程師預先設置好工作流程,和數控加工中心其實很類似。之所以說他是柔性的,是因為可以通過不同的代碼及命令組合實現復雜的加工過程。
那既然工業機器人這么靈活,可以滿足這么多的需求,那就一定也有他的弱點吧?答案是肯定的,工業機器人之所以能夠實現柔性制造,實現看起無限的可能,那么對他自身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參考一代大咖達芬奇)。說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不為過,但是未來明珠上面也可能鑲嵌鉆石。
工業機器人的設計生產的難點在哪里呢。這就要講到最開頭說到的三個問題:控制,制造,設計。
前面說到工業機器人用到的是成熟的控制技術,為什么這么說。工業環境中最重要的是穩定性,大家可能也了解到目前機器人領域各種視覺算法,人工智能算法,人形機器人… 很炫,但是也很遺憾,目前基本都處在實驗室階段,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實際生產環境,比如攝像頭也僅僅用于輔助定位和簡單識別物體。這些控制技術中國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看中國的軟件行業的發展,我們有實力做到甚至做好。
先進的制造技術是機器人關鍵部件的生產制造,影響機器人精度的電機,減速器,軸承…這類組件目前基本都被國外企業壟斷。大力矩永磁電機或者直流AC伺服控制器,那都是相當的貴,而且不敢用國產的。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國內做的參數,指標,穩定性上不去呀,即使有的宣稱的參數是符合的,但是也不敢用呀,因為社會公信力,因為國家標準,因為檢驗和測試。就說一點大家就能清楚:在國內選購電機和諧波減速器都沒有一家像樣的正規網站呀,要知道國外廠商會把他們做的各個細節的所有參數做篩選,而且可以根據你需要的參數做在線設計,羅列合適的型號,甚至電機的工程圖,三維圖也供下載,設計人員起來輕松加愉快。
對于設計能力與設計水平,德國對工程師要求有多苛刻,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通過不斷的實驗與改進是有可能趕超的(不要噴我)。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