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十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立 創新釋放“中國紅利”
“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作為本屆博鰲亞洲論壇熱議的話題,引起國內外參會人士的廣泛關注。不少與會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綠色金融方興未艾。這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對世界各國釋放更多的“中國紅利”。
古代中國的匠人精神和現代中國的創新精神,都將在世界范圍產生影響力。科技部完美的闡述及驗證了這一事實。近年來科技部在統籌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和基地人才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實驗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協助實驗室建立高水平國家科研基地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提升實驗室研究能力和水平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近期,安徽、北京、浙江、成都等多地科技廳加大與高校院所實驗室建設與應用程度,切實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省市建設步伐!廣泛涉及環境監測、基因檢測、無損檢測等眾多行業領域。
安徽2017首批36家省重點實驗室正式認定
安徽省科技廳在近日對外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認定名單》。名單顯示共有36家實驗室單位正式被予以批準建設成省重點實驗室。據了解,本次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的首批36家省重點實驗室主要包括19家高校院所類實驗室和17家企業類實驗室。
通知顯示,本次批準建設的實驗室統一命名為“XXX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認定的實驗室中包括19家高校院所類和17家企業類,其中,高校院所類實驗室涉及光電材料、信息安全、污染防控、獸醫研究、智能制造、化學、物理等多個學科,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12家單位獲批建設;企業類實驗室涉及基因工程、無損檢測、藥物一致性評價、土壤污染等多個領域,安徽安科生物、合肥合源醫藥科技、合肥醫工醫藥等17家企業獲批建設。
安徽省科技廳希望這36家實驗室能切實加強對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的經費支持,著力改善實驗室工作環境和科研條件,確保將建設計劃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推動實驗室成為省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
近日,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該實驗室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牽頭,整合國家遠程卒中中心及胸痛中心等心腦血管疾病優質臨床資源,聯合眾多醫療信息產業研發及應用機構,打造國際領先的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機構。
該實驗室將圍繞提升心腦血管病和急危重癥整體防控和救治能力的迫切需求,建設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心腦血管病遠程急救與移動急救、高危人群智能預警及干預、心腦血管病聯合救治、虛擬手術等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集聚、培養產業急需的技術創新人才;建設基于互聯網的心腦血管病醫療救治平臺,形成具備支撐1000家以上醫療機構開展遠程急救、移動急救、預警干預及心腦血管病聯合救治能力的心腦協同救治網絡。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旨在心腦血管病精準救治、重大慢病綜合防控等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技術成果并成功轉化,構建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零”的突破 溫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運行
近日,科技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下文,批準溫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這標志著該實驗室正式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行列,實現了我省省屬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溫醫大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實驗室從2007年獲批成為培育基地到今年,剛好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瞿佳介紹,實驗室在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研究領域已國際“領跑”,獲批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意味著溫醫大作為地方高校實現了“地方隊”與“國家隊”的“同頻共振”。
國家環境保護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與聯合修復重點實驗室通過建設論證
日前,由成都理工大學申報的國家環境保護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與?合修復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順利通過環保部專家組論證。
據了解,國家環境保護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與聯合修復重點實驗室主要針對我國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術瓶頸,進一步揭示其污染成因、環境風險及保護與修復機理,構建土壤和地下水保護和修復技術體系和管理技術體系,為保障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提供科技支撐,為國家尤其是西南地區污染場地修復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
系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獲批建立及運行,將進一步帶動學校形成優勢學科群,提升學校學科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也將為科技創新領域提供更大支撐。最終促進科技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的形成與優化,為產業轉型升級、宏觀決策、智慧制造提供支撐。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