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報告:中國制造商對“工業4.0”準備不足
港媒稱,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國制造商沒有為利用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浪潮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做好準備。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24日報道,麥肯錫公司發出這一提醒正值該公司在清華大學設立數字化能力發展中心之際。這是它在全球設立的第五家數字化能力發展中心,此前的四家分別位于美國、德國、意大利和新加坡。設立該中心的目的是為利用智能制造和數字化運作來重塑制造業提供便利。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制造了全球70%的手機、80%的空調和91%的個人電腦,不過中國制造業的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
報道稱,為了讓中國從制造工廠轉變為重要的創新力量,中國兩年前啟動了“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計劃。這是為加入全球現代制造業第四次劇變浪潮而推出的中國版本的“工業4.0”。
麥肯錫公司合伙人王平在21日的記者會上說,數字化不僅僅是購買和安裝昂貴的、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組織架構、管理人才和思維都很重要。
中國正在積極參與高科技研發活動,比如3D打印、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但麥肯錫公司在報告中指出,大多數參與者是規模不大的初創企業或研究機構的分支,整個市場仍然被跨國企業所主導。
在與中國130家制造企業的高管進行討論后,麥肯錫公司在報告中指出:“對于中國大多數制造商而言,‘工業4.0’看起來仍是一個并不容易實現的目標。”
以機器人技術為例,報告指出,中國的這一技術由于缺乏足夠的科研上的支持,主要應用于裝配和系統整合,在價值鏈上的利潤率最低。由于客戶是像化妝品和飲料廠商這樣的中低端生產商,中國的機器人技術面對像日本發那科公司和瑞士ABB公司這樣的國際巨頭時顯得沒有多少競爭力。
不過,麥肯錫公司在報告中說,中國制造商、特別是私營企業對通過數字化運作來提高競爭力、增加收入并降低成本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也寄予了厚望。
報告指出,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公司正準備實施“工業4.0”倡議。報告說:“對于‘工業4.0’的巨大熱情可能會導致在設備和工具上的非理性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報告還說:“一直以來,缺乏系統的路線圖和責任分配被認為是中國制造商實施‘工業4.0’的最大障礙?!?/p>
超過一半的中國制造商實現了半自動化和一定程度的數據采集,但缺乏數字化管理經驗和能力,處于“追隨者”階段。
報告說,僅有不到5%的中國制造商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并采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處在“先行者”位置,比如海爾、聯想和華為。
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