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過快 提高準入門坎嚴控產能過剩風險
中國機器人應用市場快速發展,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但與此同時,低級終端廠家的競爭與投入過熱,將有礙于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升級
中國現在處于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下游,主要是系統集成、二次開發、定制性部件和售后服務。
中國機器人應用市場快速發展,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但與此同時,低級終端廠家的競爭與投入過熱,將有礙于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升級。目前,工信部目前正制定行業規范,擬提高準入門坎,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產能過剩風險。
目前中國制造業正大量采用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在37個行業大類、91個行業中。從應用面看,工業機器人在中國接近50%,都是用于汽車制造領域;電力/電子行業應用也已達到了21%左右。
自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后,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超5.7萬臺,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臺;2016年機器人安裝量已達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
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累計接近45萬臺;同時,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2012年的不足5%,也將提升至2017年的30%以上。
中國工業機器人旺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帶來了行業過熱的跡象。目前,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省份有2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區40余個。近兩年,機器人企業數量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3,400家。但多集中于中低級市場。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就表示,機器人領域高端產業低級化和低級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一家機器人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5年后,中國機器人企業能剩下5分之1就不錯了,沒有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廠家基本沒有生存空間。目前較具代表性的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包括:新松、博實、埃斯頓等。
沈陽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指出,當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之一,就是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60%以上份額,高端、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則占據90%。
從品牌來講,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被四大品牌所占有:Kuka(20%),Fanuc(15%),Yaskawa(15%),ABB(10%),國外大廠加起來超過了60%。
專家分析表示,現在工業機器人技術仍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歐洲。在日本,機器人的關鍵性部件—減速器是遙遙領先的,并且已經形成了技術壁壘;德國則在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具有很大的優勢;中國現在處于產業鏈的下游,主要是系統集成、二次開發、定制性部件和售后服務。
中國企業在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可靠性仍需持續提升。尤其在焊接、手術醫療等復雜精密技術的掌握度還不夠,在感知和控制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方面,需加速追趕。即使是50美分的價差,也可能導致其失去顧客。但亞馬遜的一項新策略,用機器人來阻止這些相關程序,從而干擾了沃爾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