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碎片化到模塊化:智能制造企業的共贏之路
近年來,智能制造各項技術的集體狂飆催生了大大小小的智能制造企業角力藍海,與此同時,實力雄厚的傳統企業也紛紛接納新技術,開始產業轉型,參與這場群雄逐鹿。然而,在蓬勃、旺盛的業態下,產業碎片化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且愈發嚴重。
太多的企業都在做著相同的事情,水平參差不齊,產品魚龍混雜,讓消費者不知如何選擇。由于定位不清、分工不明,不少企業都試圖包攬產業鏈條中盡量多的內容,然而由于能力和資本有限,又陷入樣樣通、樣樣不精的泥潭。這種現象作用于大環境,又為產業標準的建立、市場的監管帶來了種種阻礙。
智能制造企業怎樣才能結束這種碎片化的競爭局面而實現共贏呢?近來華為和西門子的動態表明,由碎片化轉向模塊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日前,華為正在規劃智能家居市場的布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華為要開始生產家電和家居產品了。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對華為來說,我們只給大家提供服務,我們不做家電,也不做電視,我們給大家提供HiLink協議,我們提供芯片、解決方案等等。”華為此舉迅速得到了海爾、美的、長虹、TCL等傳統家電巨頭的支持。為什么很多廠家都在做智能家居標準但卻得不到華為所獲的這般支持呢?余承東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廠家,在做標準的同時也在做家電。”
是的,廠家在做標準的同時做產品,很難得到同行的支持,因為某種程度上這相當于一種壟斷和覆蓋,并沒有給其他企業留下生存發展的空間。同時,一心兩用往往難出精品,近年一些家電廠家推出的所謂智慧家居解決方案并未獲得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因為其實質不過是把分散化的家電控制平臺集中到了一部智能手機上,用戶體驗并不夠智能。而如果像華為這樣只專注于芯片、標準模塊,把終端設備制造模塊交付深耕家居產品多年的傳統企業,不與他們搶生意,雙方便會在分工明確的前提下協同配合,共同獲益。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西門子。談起汽車產業你也許不會想到這家公司,但當前的車企絕大多數都與西門子有合作。西門子被這一領域的企業普遍接納的原因與華為類似,它并沒有以生產汽車的方式參與競爭,而是推出了車企普遍需要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軟件,以提供服務的姿態順利進入了這一行業。這些高度訂制化軟件可帶來大量數據整合。企業可利用這些數據針對特定市場和消費族群打造產品,也能更有效管理相關產品及設計。因此,全球各大車廠都已跟西門子接洽。
智能制造包容之巨、涵蓋之廣是絕大多數企業難以獨立容納的,分工協作是這個產業的大勢所趨。傳統企業可憑據既有優勢在特定領域深入推進,新興企業也應對發展方向有具體而明確的定位,避免流于泛泛。將當前市場中大大小小的碎片整合為井然有序的模塊,無論是對產業、企業還是消費者個人,都大有裨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