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楊學明:自行研制科學儀器的"科學工匠"
一件件科學儀器組成的實驗室,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人生拼搏的"戰場"。而這個實驗室最為與眾不同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這里的科學儀器大多都是自行研制的。
過去20多年中,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創的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楊學明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備受矚目的研究成果:澄清勢壘型量子過渡態與反應共振態在動力學上的差異;在量子態水平上觀測到氟加氫反應的共振現象……
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將化學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過與理論學者合作,解決了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些科學難題,在反應過渡態動力學以及非絕熱動力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于自己動手做儀器,楊學明談道:"一是一些求解科學問題所需要的儀器買不到,只能自己做。二是要改善從國外購買儀器的現狀,就要培養一批真正能夠做科學儀器的人,這也是國家發展新科學技術的基礎。"他認為,這一領域最重要的就是發展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或者儀器來研究新的科學問題。
2016年,楊學明主持的我國第一臺自由電子激光大科學用戶裝置落地。他感嘆:"這是一個很大的科學實驗平臺,這是國外一些很著名的科學家也沒能實現的事情。回國來,我們真的把這件事情做成了。"
時間倒回32年前,楊學明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畢業后,到美國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十年后,他又受聘到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工作。2001年,楊學明從臺灣回到大陸,并開始著手建立實驗室。
"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那時在中國已經有能力和機會建設世界一流實驗室,回來之后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為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做貢獻。"楊學明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當初給了最大的人才優惠政策,劃撥了1000萬元科研經費。
后來,楊學明所從事研究的氣相及表面化學動力學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楊學明說,80年代走出國門時,耳邊不斷回響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所想的是:如何保持住我國在這個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40年光陰一晃而過,翻天覆地。
"90年代,一個全國性學術會議也不過只有幾十人。而在剛剛在南京閉幕的學術會議上,來自全國的6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學術。"楊學明說,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國這一研究領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巨大發展。
十幾年的海外求學、工作生涯讓楊學明懂得了一個深刻道理:科學研究歸根結底靠的是對人才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獨立科學精神特別重要,包括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能維持世界科學強國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對人創新能力的成功挖掘。"
楊學明表示,回到大連化物所,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機會培養學生。"培養優秀的年輕人,影響年輕人的發展。如果這個做得好,那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楊學明的學生郭慶說,楊老師帶回來的不僅是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國內這個領域較封閉的現狀,他所帶回的先進科學理念讓大家眼前一亮。
十幾年間,楊學明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多人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員或教授。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