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加快動能轉換、做強做優“中國制造”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中國經濟新聞網、國研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1月13日在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出席論壇并就“加快動能轉換、做強做優“中國制造”發表主旨演講。
苗圩在演講中說,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世界正處在快速變化的歷史進程之中,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給我國制造業發展環境及應對策略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趨勢。
首先是,“再工業化”戰略陸續實施,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苗圩說,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主要發達國家反思并審視“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比如,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等。與此同時,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試圖利用低成本優勢,加緊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打造新的“世界工廠”。這給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雙向擠壓”的競爭態勢,優化發展環境、加速轉型升級,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經濟要想成功地轉型升級,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就必須做強做優“中國制造”。
其次是,新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智能制造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苗圩指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核心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蓬勃興起。這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還須清醒地看到,當前中國制造業尚處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處于發展不平衡的階段。無論是制造業向高端發展,還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都要循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一步一步地發展,不可跨越一個階段,直接進入后一個階段,更不能一窩蜂、一陣熱、炒概念,而是真正做好當前的事情,落實到提升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益上來。
第三是,全球化正在尋找新方向,制造業創新合作成為國際合作新亮點。苗圩說,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了波折,保護主義、內顧傾向在抬頭,國際經貿規則面臨挑戰,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形成,全球生產網絡和分工體系加速重構。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全球化”正在尋找新的方向,從過去由發達經濟體主導,強調規則先行,轉變到現在新興經濟體開始深度參與,更多強調互利共贏和發展導向。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已進入戰略攻堅期,將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制造將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產業創新方式將走向更加開放,產業協同、跨界協同、跨境流動將成為普遍的現象;創造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各國所關注的優選項和追求的目標。
苗圩表示,黨的十九大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工業通信業行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制造強國戰略思想,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堅定不移以制造強國建設為主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時代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有力支撐起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協同發展、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一,著力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創新鏈思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更加注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應用技術研究,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支點,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打造高效立體的開放型創新網絡體系。推動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支持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第二,著力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理念融入制造業發展各個領域、各層面、全過程,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堅持做強增量和挑優存量并舉,既聚焦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又瞄準國際標準更大力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構建全球研發創新網絡,統籌產業鏈國內外布局,提高開放性和靈活度。
第三,著力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和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深度融合。堅持以智能制造作為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打造一批具有生態控制力的平臺型企業,促進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堅持以網絡強國建設為牽引,大幅提升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力、信息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產業融合發展引領能力、網絡空間安全防護能力和依法管網治網能力,加快構筑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數字經濟新形態。
第四,著力推動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統籌富國和強軍兩大目標、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經濟和國防兩種實力,堅持戰略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抓住改革和創新兩個關鍵、“民參軍”和“軍轉民”兩個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加快形成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實現軍民資源互通共享、相互支撐、有效轉化,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提高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發展水平,帶動國民經濟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第五,著力推動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導向作用,以打造“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為核心載體,引導技術、人才、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發揮疊加效應,協同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更加注重政策供給能力,依靠制度創新、舉措創新、機制創新,推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負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資本、資產、資金支持產業發展,推動形成制造業多層次人才隊伍,協同促進實現產業體系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