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項目中期評估會召開
為進一步做好“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及應用示范”的管理工作,有效推進項目進展,2007年1月31日,“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中期評估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會議由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信息處副處長劉兵主持,楊咸武副司長出席了會議。
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等項目組織單位分別就各自承擔項目的中期執行情況進行了匯報。截至到2007年1月,各項目均完成中期目標,并取得了階段成果。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1、以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為核心,采用層次化、模塊化和構件化的設計思想,通過適配、優化等集成技術研究,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具有開放體系結構、由國產核心軟件產品構成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圍繞已經構建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分析設計了應用支撐、應用服務、開發環境及安全體系的總體方案,并進行了階段性開發。
2、制定了以互操作框架為核心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技術規范體系,制修訂了15項技術規范,為搭建一個以國產軟件為基礎的信息平臺提供了良好的技術規范支撐,使項目取得的國產基礎軟件產品優化適配成果得到固化和提升。搭建了國產基礎軟件測試平臺。為國內基礎軟件企業提供了一個共性技術研發、符合性測試平臺,形成了一個集研發、集成、測試、服務和培訓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環境,為相應技術規范得以實施提供了保障,也為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針對電子政務、農業信息化、醫療信息化、人口計生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的領域應用,進行了如下工作:
· 面向辦公自動化、安全電子公文交換和社區公共服務等典型應用,開發了27個共性業務模塊和支撐組件,構建了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政務信息化領域平臺;并制定了政務信息化領域平臺組件技術參考手冊及規范;開發完成7套示范應用系統,并在德陽、南昌、雅安等試點進行了部署運行。
· 面向農業領域應用,基于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進行了信息服務網站和專家系統開發工具的移植,在四川、甘肅、新疆建設兵團和江西的部分地區開展了應用示范。示范面積累計達到13萬余畝。在示范點開展了軟件操作、農業技能素質及計算機知識普及培訓100多期,培訓農業技術干部上千人(次),培訓農民近5萬人(次)。
· 確定基于國產軟件平臺下電子病歷架構、研究制定基于國產軟件電子疾病監測系統總體框架,并利用國產軟件建立疾病監測數據模型,研究設計基于國產軟件的電子疾病監測軟件系統的實施;基于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平臺下,實現與社區及疾病監測系統的互通互聯。
· 結合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的實際需求,設計了面向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基本技術服務的信息標準框架,提出了《電子生殖健康信息標準(草案)》。開發了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現代遠程教學培訓系統,并完成了應用程序向國產基礎軟件的移植,使用戶可以在國產基礎軟件的環境下瀏覽使用培訓系統。
· 攻克了國產Linux+NC環境下多媒體網絡教育系統的6項關鍵技術,研制出了一套完全基于國產Linux+NC平臺的多媒體網絡教育系統;在研究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透明計算”網絡計算機平臺可靠性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出了透明計算平臺;研制出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具有招生、培訓、實驗、流媒體課件發布、培訓管理、考試等功能的培訓系統。
4、成立“國產基礎軟硬件平臺體系總體專家組”(以下簡稱“總體專家組”),協調項目實施過程中,前期技術研發、協同攻關、推廣應用等多個環節,對項目整體進行項目管理和技術指導。協調項目內多家企業、科研院校和應用示范單位力量和資源,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實現了項目平穩發展。
為配合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由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各專題主要研究人員和相關課題的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編寫組,編寫了《國產基礎軟件平臺總體技術研究總報告》(《總報告》)。《總報告》對國產基礎軟件的技術、產業發展、知識產權及標準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結合進行了綜合研究。重點總結“十五”期間國產基礎軟件發展取得的成績及存在問題,研究基礎軟件發展趨勢,探討“十一五”我國基礎軟件平臺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提出有利于我國基礎軟件產業自主創新、國產基礎軟件平臺持續發展的措施建議。
在聽取了各項目的中期執行情況報告后,評估組專家對項目取得的研發和示范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項目進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希望通過“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的實施,為發展我國自主軟件產業、縮小數字鴻溝,提供基礎技術平臺和應用服務體系。同時,希望加大企業的介入,進一步帶動基于國產技術的產業支撐體系。盡快完成產業化、系統化的形成及市場化的轉移。實現增強民族軟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扶植規模軟件企業,為“十一五”國產軟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等項目組織單位分別就各自承擔項目的中期執行情況進行了匯報。截至到2007年1月,各項目均完成中期目標,并取得了階段成果。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1、以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為核心,采用層次化、模塊化和構件化的設計思想,通過適配、優化等集成技術研究,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具有開放體系結構、由國產核心軟件產品構成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圍繞已經構建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分析設計了應用支撐、應用服務、開發環境及安全體系的總體方案,并進行了階段性開發。
2、制定了以互操作框架為核心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技術規范體系,制修訂了15項技術規范,為搭建一個以國產軟件為基礎的信息平臺提供了良好的技術規范支撐,使項目取得的國產基礎軟件產品優化適配成果得到固化和提升。搭建了國產基礎軟件測試平臺。為國內基礎軟件企業提供了一個共性技術研發、符合性測試平臺,形成了一個集研發、集成、測試、服務和培訓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環境,為相應技術規范得以實施提供了保障,也為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針對電子政務、農業信息化、醫療信息化、人口計生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的領域應用,進行了如下工作:
· 面向辦公自動化、安全電子公文交換和社區公共服務等典型應用,開發了27個共性業務模塊和支撐組件,構建了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政務信息化領域平臺;并制定了政務信息化領域平臺組件技術參考手冊及規范;開發完成7套示范應用系統,并在德陽、南昌、雅安等試點進行了部署運行。
· 面向農業領域應用,基于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進行了信息服務網站和專家系統開發工具的移植,在四川、甘肅、新疆建設兵團和江西的部分地區開展了應用示范。示范面積累計達到13萬余畝。在示范點開展了軟件操作、農業技能素質及計算機知識普及培訓100多期,培訓農業技術干部上千人(次),培訓農民近5萬人(次)。
· 確定基于國產軟件平臺下電子病歷架構、研究制定基于國產軟件電子疾病監測系統總體框架,并利用國產軟件建立疾病監測數據模型,研究設計基于國產軟件的電子疾病監測軟件系統的實施;基于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平臺下,實現與社區及疾病監測系統的互通互聯。
· 結合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的實際需求,設計了面向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基本技術服務的信息標準框架,提出了《電子生殖健康信息標準(草案)》。開發了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現代遠程教學培訓系統,并完成了應用程序向國產基礎軟件的移植,使用戶可以在國產基礎軟件的環境下瀏覽使用培訓系統。
· 攻克了國產Linux+NC環境下多媒體網絡教育系統的6項關鍵技術,研制出了一套完全基于國產Linux+NC平臺的多媒體網絡教育系統;在研究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透明計算”網絡計算機平臺可靠性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出了透明計算平臺;研制出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具有招生、培訓、實驗、流媒體課件發布、培訓管理、考試等功能的培訓系統。
4、成立“國產基礎軟硬件平臺體系總體專家組”(以下簡稱“總體專家組”),協調項目實施過程中,前期技術研發、協同攻關、推廣應用等多個環節,對項目整體進行項目管理和技術指導。協調項目內多家企業、科研院校和應用示范單位力量和資源,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實現了項目平穩發展。
為配合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由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各專題主要研究人員和相關課題的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編寫組,編寫了《國產基礎軟件平臺總體技術研究總報告》(《總報告》)。《總報告》對國產基礎軟件的技術、產業發展、知識產權及標準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結合進行了綜合研究。重點總結“十五”期間國產基礎軟件發展取得的成績及存在問題,研究基礎軟件發展趨勢,探討“十一五”我國基礎軟件平臺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提出有利于我國基礎軟件產業自主創新、國產基礎軟件平臺持續發展的措施建議。
在聽取了各項目的中期執行情況報告后,評估組專家對項目取得的研發和示范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項目進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希望通過“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的實施,為發展我國自主軟件產業、縮小數字鴻溝,提供基礎技術平臺和應用服務體系。同時,希望加大企業的介入,進一步帶動基于國產技術的產業支撐體系。盡快完成產業化、系統化的形成及市場化的轉移。實現增強民族軟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扶植規模軟件企業,為“十一五”國產軟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中聯研制出國內最大的雙電機泵
下一篇:三菱重工在歐洲建太陽能電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