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戰略轉型 “黃金海岸”受到空前威脅
2007年1月20日,美國海軍實施“由海向陸”近海作戰新戰略的時代驕子——第一艘試驗型瀕海戰斗艦“自由”號LCS-1,將完成各項海試工作,駛入加利福尼亞州的圣迭戈軍港,正式加入美海軍太平洋艦隊服役。
這一動作,不僅承載了美國海軍由“遠洋戰略”轉向“近海戰略”的關鍵,同時,也將一種嚴峻的挑戰擺在了廣大沿海國家面前——“黃金海岸”遭受的威脅正在步步逼近。
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的作戰環境、作戰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軍逐漸認識到,“今天的戰場在瀕海,在五大洲陸海交界的地方”。
于是,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海軍便開始不斷地調整軍事戰略,先后提出了“由海向陸”、“前沿存在”等戰略思想。2002年,美國海軍又提出了“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的概念,標志著“近海戰略”正式替代了“遠洋戰略”。
在未來戰爭中,美軍在瀕海區域有安全介入的強烈需求。雖然其現有的航母和潛艇等“遠洋武器”具備了在瀕海區域對抗反介入威脅的能力,但是美國海軍認為,以放棄其主要戰斗使命為代價是得不償失的。而且,美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多任務艦艇去控制需要控制的所有瀕海區域或戰場空間。
因此,在不久的未來,LCS的服役將彌合航母和潛艇的“短處”,既能保障美國海軍在瀕海區域的安全介入,也能夠保證其他作戰艦艇從事其主要的作戰使命,從而確保美國海軍將主要戰斗力量用于執行“對陸突擊”這一中心任務。
作為美海軍實現“由海向陸”戰略轉型的關鍵,瀕海戰斗艦在大規模攻擊削弱沿海國家的海岸防御力量后,還能夠進入沿海國家的近海水域,實施監視控制,以及精確打擊、“定點清除”。
“黃金海岸”受到空前威脅
翻開21世紀的世界經濟地圖,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各國GDP總量90%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區,都集中分布在各大洋邊緣的沿海地帶,它們是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也聚集了各國的精英人群。因此,在今天這個“海洋世紀”,各沿海國家的廣大瀕海地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海岸”。
然而,瀕海戰斗艦作為一種嶄新的非常適應淺水航行的多用途信息化攻擊型戰斗艦艇,必然將對廣大沿海國家的“黃金海岸”構成嚴重威脅。
瀕海戰斗艦甚至可以隱蔽地逆江(河)而上,上溯航行到內河數百千米的縱深。3000噸以下排水量的LCS還可毫無阻擋地駛入到大江(河)上游很遠的地方,抵達沿海國家的腹地縱深,用艦載直升機、無人機、艦炮、火箭、導彈等精確地打擊沿江(河)流域兩岸廣闊區域內的重要軍事、經濟、工業、交通等目標。運載的特種部隊登陸上述區域后,甚至可以執行“斬首”和“震懾”之類的高難度特種作戰行動。其造成的致命危害不可低估。
航母編隊的“開路先鋒”
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具備編組上述“隱形艦隊”的能力。瀕海戰斗艦將部署于假想敵國沿岸或近海的前沿位置,主要擔負反潛、對抗高速水面艦艇、對陸攻擊、掃雷以及特種作戰等任務。
在美國海軍的設想中,這種“小型、廉價、輕裝且數量眾多的瀕海戰艦將會在敵方近岸作戰力量威脅最大的沿海環境下行動”。
將來世界某地一旦“有事”,美國海軍最先出動的不是航空母艦編隊,而是瀕海戰斗艦這樣的隱身戰艦群,借助其強大的隱身性能,跑到對手的近海襲擾,以其裝備上的優勢打擊對手的輕型近海防御力量,并大量使用巡航導彈、防區外對空、對艦、對陸遠程武器,首先把對手賴以對付航母編隊的防空系統、空軍基地、導彈發射系統等打爛,阻止對手的近海作戰力量發揮作用,為航母編隊的駛抵海岸“創造條件”。那時候,對手已經沒有力量來反擊它的航母,而航母發揮作用的條件也就“成熟”了。
對策:輕型戰斗艦艇對抗LCS
作為對策,在發展中國家海軍未來發展的藍圖中,除了考慮打擊航母外,還應當拿出一部分精力認真考慮一下如何應對瀕海戰斗艦。
瀕海戰斗艦的出現,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海軍要進一步大力加強沿岸水域的全維防御——發展攻擊快艇和輕型護衛艦。沿海國家應發展大型化、多用途、隱身性好的攻擊快艇,它將彌補一般的巡邏快艇火力弱的缺陷,同時,也需要通用的輕型護衛艦。
目前對現役巡邏艇的現代化改裝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有些沿海國家海軍的改裝是切合實際的,如有的國家將76毫米中口徑艦炮安裝到巡邏快艇上作為改裝的遠程打擊瀕海戰斗艦的試驗艇。發展中沿海國家海軍同樣也需要“面面俱到”的輕型護衛艦率領其他小型艦艇作戰,必要時還需要以“網絡中心戰”的模式攻擊遠道而來的瀕海戰斗艦編隊。
毫無疑問,未來海戰中擁有先進軍事技術及系統優勢的霸權主義海軍艦隊必然力圖發揮其優勢而實施非對稱作戰,使對手陷入其所期望的交戰模式,更力圖以其優勢控制和主導瀕海作戰的進程。
把握近海作戰的主動,發展中國家要制訂正確的戰略戰術,在避免被敵瀕海艦隊優勢主導作戰的同時,要針對其固有弱點和要害實施揚長擊短的、自主的非對稱作戰。
現代海戰場固然具有預警范圍廣、透明度高的特點,但同樣也提供了能夠在高技術條件下出敵不意的作戰手段和方式?!吧乒フ咝稳硕鵁o形”,在高技術海戰場也仍然是這樣。須知,瀕海戰斗艦與任何先進作戰體系都一樣,終究不會是完善無缺和無懈可擊的。
美海軍“自由”號濱海戰斗艦“自由”號艦長115.5米,寬13.1米,吃水3.7米,滿載排水量2840噸。它的設計航速為45節,這一性能指標在目前近3000噸級的戰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航速為18節時,它的續航力為3500海里。艦上將安裝2臺羅羅公司生產的MT30型燃氣輪機(功率36兆瓦)、2臺意大利艾索達芙拉西公司的柴油發動機和4臺羅羅公司的噴水推進器?!白杂伞碧柕淖猿至?1天,艦員編制50人。
據目前掌握的有限資料得知,“自由”號將選裝的艦載武器系統有:1座57毫米/70身倍艦炮、“拉姆”艦空導彈系統、“網火”反艦導彈、霍尼韋爾公司的MK50型魚雷。“自由”號還將配備MH-60R/S“騎士鷹”直升機、小型無人飛行器、12.2米長的高速快艇和11米長的小艇。
這一動作,不僅承載了美國海軍由“遠洋戰略”轉向“近海戰略”的關鍵,同時,也將一種嚴峻的挑戰擺在了廣大沿海國家面前——“黃金海岸”遭受的威脅正在步步逼近。
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的作戰環境、作戰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軍逐漸認識到,“今天的戰場在瀕海,在五大洲陸海交界的地方”。
于是,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海軍便開始不斷地調整軍事戰略,先后提出了“由海向陸”、“前沿存在”等戰略思想。2002年,美國海軍又提出了“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的概念,標志著“近海戰略”正式替代了“遠洋戰略”。
在未來戰爭中,美軍在瀕海區域有安全介入的強烈需求。雖然其現有的航母和潛艇等“遠洋武器”具備了在瀕海區域對抗反介入威脅的能力,但是美國海軍認為,以放棄其主要戰斗使命為代價是得不償失的。而且,美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多任務艦艇去控制需要控制的所有瀕海區域或戰場空間。
因此,在不久的未來,LCS的服役將彌合航母和潛艇的“短處”,既能保障美國海軍在瀕海區域的安全介入,也能夠保證其他作戰艦艇從事其主要的作戰使命,從而確保美國海軍將主要戰斗力量用于執行“對陸突擊”這一中心任務。
作為美海軍實現“由海向陸”戰略轉型的關鍵,瀕海戰斗艦在大規模攻擊削弱沿海國家的海岸防御力量后,還能夠進入沿海國家的近海水域,實施監視控制,以及精確打擊、“定點清除”。
“黃金海岸”受到空前威脅
翻開21世紀的世界經濟地圖,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各國GDP總量90%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區,都集中分布在各大洋邊緣的沿海地帶,它們是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也聚集了各國的精英人群。因此,在今天這個“海洋世紀”,各沿海國家的廣大瀕海地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海岸”。
然而,瀕海戰斗艦作為一種嶄新的非常適應淺水航行的多用途信息化攻擊型戰斗艦艇,必然將對廣大沿海國家的“黃金海岸”構成嚴重威脅。
瀕海戰斗艦甚至可以隱蔽地逆江(河)而上,上溯航行到內河數百千米的縱深。3000噸以下排水量的LCS還可毫無阻擋地駛入到大江(河)上游很遠的地方,抵達沿海國家的腹地縱深,用艦載直升機、無人機、艦炮、火箭、導彈等精確地打擊沿江(河)流域兩岸廣闊區域內的重要軍事、經濟、工業、交通等目標。運載的特種部隊登陸上述區域后,甚至可以執行“斬首”和“震懾”之類的高難度特種作戰行動。其造成的致命危害不可低估。
航母編隊的“開路先鋒”
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具備編組上述“隱形艦隊”的能力。瀕海戰斗艦將部署于假想敵國沿岸或近海的前沿位置,主要擔負反潛、對抗高速水面艦艇、對陸攻擊、掃雷以及特種作戰等任務。
在美國海軍的設想中,這種“小型、廉價、輕裝且數量眾多的瀕海戰艦將會在敵方近岸作戰力量威脅最大的沿海環境下行動”。
將來世界某地一旦“有事”,美國海軍最先出動的不是航空母艦編隊,而是瀕海戰斗艦這樣的隱身戰艦群,借助其強大的隱身性能,跑到對手的近海襲擾,以其裝備上的優勢打擊對手的輕型近海防御力量,并大量使用巡航導彈、防區外對空、對艦、對陸遠程武器,首先把對手賴以對付航母編隊的防空系統、空軍基地、導彈發射系統等打爛,阻止對手的近海作戰力量發揮作用,為航母編隊的駛抵海岸“創造條件”。那時候,對手已經沒有力量來反擊它的航母,而航母發揮作用的條件也就“成熟”了。
對策:輕型戰斗艦艇對抗LCS
作為對策,在發展中國家海軍未來發展的藍圖中,除了考慮打擊航母外,還應當拿出一部分精力認真考慮一下如何應對瀕海戰斗艦。
瀕海戰斗艦的出現,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海軍要進一步大力加強沿岸水域的全維防御——發展攻擊快艇和輕型護衛艦。沿海國家應發展大型化、多用途、隱身性好的攻擊快艇,它將彌補一般的巡邏快艇火力弱的缺陷,同時,也需要通用的輕型護衛艦。
目前對現役巡邏艇的現代化改裝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有些沿海國家海軍的改裝是切合實際的,如有的國家將76毫米中口徑艦炮安裝到巡邏快艇上作為改裝的遠程打擊瀕海戰斗艦的試驗艇。發展中沿海國家海軍同樣也需要“面面俱到”的輕型護衛艦率領其他小型艦艇作戰,必要時還需要以“網絡中心戰”的模式攻擊遠道而來的瀕海戰斗艦編隊。
毫無疑問,未來海戰中擁有先進軍事技術及系統優勢的霸權主義海軍艦隊必然力圖發揮其優勢而實施非對稱作戰,使對手陷入其所期望的交戰模式,更力圖以其優勢控制和主導瀕海作戰的進程。
把握近海作戰的主動,發展中國家要制訂正確的戰略戰術,在避免被敵瀕海艦隊優勢主導作戰的同時,要針對其固有弱點和要害實施揚長擊短的、自主的非對稱作戰。
現代海戰場固然具有預警范圍廣、透明度高的特點,但同樣也提供了能夠在高技術條件下出敵不意的作戰手段和方式?!吧乒フ咝稳硕鵁o形”,在高技術海戰場也仍然是這樣。須知,瀕海戰斗艦與任何先進作戰體系都一樣,終究不會是完善無缺和無懈可擊的。
美海軍“自由”號濱海戰斗艦“自由”號艦長115.5米,寬13.1米,吃水3.7米,滿載排水量2840噸。它的設計航速為45節,這一性能指標在目前近3000噸級的戰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航速為18節時,它的續航力為3500海里。艦上將安裝2臺羅羅公司生產的MT30型燃氣輪機(功率36兆瓦)、2臺意大利艾索達芙拉西公司的柴油發動機和4臺羅羅公司的噴水推進器?!白杂伞碧柕淖猿至?1天,艦員編制50人。
據目前掌握的有限資料得知,“自由”號將選裝的艦載武器系統有:1座57毫米/70身倍艦炮、“拉姆”艦空導彈系統、“網火”反艦導彈、霍尼韋爾公司的MK50型魚雷。“自由”號還將配備MH-60R/S“騎士鷹”直升機、小型無人飛行器、12.2米長的高速快艇和11米長的小艇。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