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媒體:中國加緊提升海軍及其核武戰力
中國海軍列裝最新型防空驅逐艦
2006年12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了《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立即引起了有關國家的高度關注。許多媒體競相刊文解讀中國國防白皮書。出于不同的自身利益考慮,各國對中國國防白皮書的解讀也非常不同。
日本:“中國提高海上戰力用核武遏制美日”
日本《產經新聞》在2006年12月30日載文重點強調,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對美日強化軍事同盟“表示擔心”。白皮書還“不指名地批判美國”說,少數國家強化軍事同盟,進行武力威脅,并指出與臺獨勢力的斗爭將更加“復雜嚴峻”。《產經新聞》還表示,中國“仍然不忘利用軍事現代化對抗美國和日本”,中國在沖繩周邊和西太平洋地區的活動是為了牽制美軍,希望能在臺海發生沖突時阻止美國的航母和潛艇。另外,中國加強核反擊能力也是“為了阻止美軍介入沖突”,是抗衡美日的一個重要手段。
美國:“中國開始落實新軍事戰略”
美國全球安全組織和五角大樓的軍事觀察家們認為,中國新國防白皮書說明,中國已開始落實新軍事戰略。
比如說白皮書強調,中國陸軍正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逐步提高空地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和特種作戰能力。同時,中國海軍正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戰略縱深,提高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
至于中國的國防戰略,自建國之后,歷經數次調整,從早期的“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到1990年代的“應對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再到目前的“打贏可能發生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從其間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軍隊基本把握住了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
基于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在未來的一個較長的時期里,中國的國防戰略仍然是:立足國土防御,應對局部戰爭,保衛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不受侵犯。根據這種戰略的調整,海軍將是未來中國重點發展的一個兵種。
中國提出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并以此作為軍隊建設和未來戰爭準備的根本指導思想,已經抓住了軍隊變革的核心問題。
韓國:“中國軍費16年間平均增幅超過15%”
韓國《東亞日報》2006年12月30日把焦點落到了中國軍費增長的問題上。據該報駐北京記者稱,中國國防費用繼續以兩位數增加。根據新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可知中國2006年國防預算比2005年增加14.6%,達到2838億元人民幣。在2005年,中國軍費達到2474.96億元人民幣。從1990至2005年的16年間,中國軍費平均增加15.36%。
但白皮書稱,中國的軍費總額僅達到同年美國軍費(約4017億美元)的6.19%,而且還低于英國、日本、法國、德國。
法國:“海軍成中國軍隊建設重心”
法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12月30日以《中國發布宣言顯示加強海軍雄心》為題發表了相關報道。該報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關于建設強大海軍建設的發言,以及國防白皮書的重點,都說明中國會繼續投入巨資打造一支“現代化的遠洋海軍”。
這也說明中國國家領導人和軍事決策者們堅信,強大的海軍可以保證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特別是控制臺海局勢。該文認為,“中國作為海上大國的崛起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如今中國面臨的威脅多來自海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