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服務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機遇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 陳蔚蔚
中國北京,2020年9月16日 ——當前,中國市場正率先走出疫情影響,各行各業也逐漸復蘇。同時,數字化、網絡化和服務化的趨勢也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模式。企業從追求“所有權”轉為追求“使用權”,業務逐漸由資產支出轉為運營支出,一切產品都可以被重新定義為服務。剛剛落幕的、中國在疫情之后的首場線下大展——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聚焦服務,體現出服務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在國民經濟中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此外,正在進行中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除了展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發展,更是將服務與服務制造推到一個重要的位置,貫穿于各行業、各領域、各業務板塊的展示中。
洞察行業,以服務打造企業價值鏈閉環
國際數據公司(IDC)今年4月份發布的白皮書顯示,雖然75%的企業已經開始數字化轉型,但只有25%的企業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仍然阻礙企業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
此外,IDC還對來自全球9個國家,涉及電力行業、制造業等9大行業的1403家企業的管理層進行了調研,其中,89%的受訪公司表示與第三方專業公司在服務上的合作能夠帶來積極影響,有助于達成數字化轉型目標;45.3%的公司認為服務合作伙伴對于自身公司影響重大,并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利。
擁有180多年行業積累的施耐德電氣不僅提供世界領先的能源和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和軟件,還將服務融合于給客戶的整體解決方案之中,用服務將原本“分散”的傳統優勢業務粘合在一起。
雖然這些被服務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但施耐德電氣憑借豐富的數字化轉型案例與深刻的行業積累,不僅為客戶提供覆蓋所有核心產品領域的廣泛服務組合,還提供包括能源與可持續的咨詢、數字化和遠程監測等在內的“定制化”服務,從而打通業務流程,消除數字化鴻溝,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閉環價值。
施耐德電氣在2020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展示了其包括工業服務在內的、“從咨詢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解決方案
以施耐德電氣在2020年工博會上的現場展示為例,它呈現了包括全生命周期服務解決方案在內的綠色智能制造實踐,展現了其 “從咨詢到落地”的綠色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是如何通過頂層設計來推動各個子系統的規劃和部署,進而實現從數字化到軟硬件解決方案的有效落地的。 例如,施耐德電氣的工業控制服務為客戶提供包含高低壓變頻和自動化系統的高級診斷、廠家預防性維護、置換與升級、信息安全與能源管理咨詢與數字化改造等服務解決方案,在保障設備穩定安全運行的同時,還能幫助客戶降低總體運營成本。
施耐德電氣認為,通過服務,可以解決數字化轉型不明晰、數據孤島以及運營成本和效率擔憂等問題,解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不想轉”、“不敢轉”和“不會轉”的問題,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因此,服務業務也成為施耐德電氣的核心業務之一。
對于服務,這家企業也有自己的方法論: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陳蔚蔚認為,首先,服務要精準定位,針對客戶真正的痛點。客戶表面上看起來的痛點可能是一個,但是背后的原因其實是需要服務供應商去深度挖掘的。所以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施耐德電氣會建議先有一個全景圖,以幫助客戶對現有水平進行一個全面了解,其中包括設備的使用年限、周圍的工況,以及相關的負載等等,通過方方面面的信息,幫助客戶真正了解現在哪些地方迫切需要數字化轉型。
其次,服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厘清優先級。作為服務的接收方,既不要凡事親力親為,也不要當甩手掌柜,服務供應商也不要大包大攬。適當應用外部資源的力量能使企業內部的人手去從事一些更有價值的工作。
陳蔚蔚表示,“施耐德電氣將服務作為整個數字化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打通硬件軟件,形成數字化價值閉環,幫助客戶預判、面對可能的危機和不確定性,并實現更高的業務韌性、更高的效率、可持續發展和遠程運維。”
因“需”而定,以服務賦能客戶韌性
在中國經濟整體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的時刻,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服務、尤其是借助于數字化手段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列為剛需。
對于此,施耐德電氣梳理出了服務的十六字方針:“先醫后藥、先軟后硬、小步快跑、效益第一”,來診斷問題所在,借助軟件打通數據流,提升管理理念,并且分階段實現,邊轉型邊提升,時刻關注數字化工具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從而為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服務。
施耐德電氣可以通過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提升韌性和抗風險能力。而對于一些大型企業而言,雖然抗風險能力相對高一些,但在數字化轉型中沒有全景圖、路徑不明晰,面對著數據孤島以及運營成本和效率的挑戰。對于這些大型企業的挑戰,施耐德電氣主要通過全景圖來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審慎的方法以及案例經驗,降低企業作出有損長期利益的不明智決策的風險,從而成為客戶數字化轉型之路上強有力的戰略伙伴。
此外,針對不同行業的痛點與核心價值,施耐德電氣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比如對于醫療行業,因為涉及到病患的生命安全,所以保證7*24小時連續、穩定、安全的供電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醫療資源緊張的“疫情”時期更是如此。為了幫助醫院解決在電力安全和電氣資產運維中遇到的挑戰,并同時提升能效,施耐德電氣提供了一系列數字化顧問服務,包括千里眼資產顧問、云能效樓宇顧問(EcoStruxure Building Advisor)和電力顧問(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這些數字化顧問誕生的初衷很簡單——人們生病了,可以去醫院找專家尋求治療方案。如果像醫院這樣的基礎設施內部系統出現故障時,是不是也可以去找專家進行咨詢?甚至還可以在故障出現之前就進行全面的檢查,防患于未然。
舉個例子,從今年三月初開始,施耐德電氣為在疫情期間承擔著當地定點救治任務的江蘇溧陽市人民醫院提供了千里眼資產顧問和專家遠程運維托管服務, 在減少現場運維人員接觸風險的同時,為用電安全提供保障,提升了醫院運營韌性。基于此,醫院在運營階段平均節省能源成本28%,設備可靠性提升22%,維護成本優化28%。
如果說醫院更關心供電可靠性,那么商業建筑則對節能有更多的需求。以京城大廈的數字化改造為例,這座有著30年歷史的大廈正面臨著設備老化、能耗高、監控控功匱乏等問題。施耐德電氣首先組織了專家團隊對京城大廈進行了全方位的咨詢評估,與業主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提出了重塑京城大廈新價值的優化建議,在保證安全運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數字化應用和客戶體驗,提出了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整體解決方案和分步實施計劃。之后,施耐德電氣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能效優化服務,幫助京城大廈實現了80%的故障問題能夠遠程解決,遠超“計劃檢修降低3成”的計劃目標,有效節能20%以上。
軌道交通領域最怕安全事故。一旦客運站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影響非常嚴重。原來高鐵車站的設備維護依賴人工巡檢、排查故障為主的傳統模式,而施耐德電氣則為上海虹橋高鐵站進行了配電設備的數字化、信息化改造。幫助虹橋高鐵站實現了智慧化運維服務,比如對于電氣設備運行狀態實施24小時遠程監控,相較于傳統人工巡檢,數據采集量呈幾何級增長,為故障預警、故障分析提供了更精準的依據。
水泥生產是建材行業的能耗大戶,能源成本占總成本的60%。作為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中國建材集團的下屬企業,祁連山水泥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競爭壓力。施耐德電氣為祁連山水泥旗下的數字化試點工廠提供了包括數字化咨詢與服務在內的軟硬件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數字化,祁連山水泥2019年節約了四百多萬元電費,提高了生產穩定性和效率,水泥窯日產量也突破新高。
以服務助力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企業、服務提供商和合作伙伴。 數字化的全景圖需要企業和服務提供商共同繪制,而在將全景圖落地的過程中,更離不開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支持。服務并不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概念,而是實現數字化價值閉環的關鍵環節。“價值,是服務的導向。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充滿著新的機遇,我們期待用服務賦能更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陳蔚蔚總結道。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