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退刀槽齒輪傳動軸的制造
摘要:列舉了一個具體齒輪軸的加工實例,分析其制造難點,并提出了幾種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 、前言
齒形切削加工按其加工原理可分為:仿形法和展成法。仿形法有模數銑刀銑齒,成形砂輪銑齒,齒輪拉刀拉齒;展成法包括滾齒、插齒、研齒、磨齒、擠齒等。
用上述方法加工雙聯齒輪或有大軸肩的齒輪軸,都要求有5~10mm的退刀槽。但在一些小型的精密儀器上有時要用到有大軸肩但退刀槽又小于5mm的齒輪軸。如圖1所示,圖中的傳動軸的齒圈左側有一個大直徑的軸肩,而退刀槽只有3.2mm,如直接用上述各種齒形切削方法加工,則可能無法在整個齒寬上切出完整齒形,或者是刀具撞到左側的軸肩。故需使用特殊的加工方法或對加工方法進行一定的改進。
二、擠齒
齒輪的冷擠過程是在一定壓力下,擠輪與工件之間無側隙嚙合的自由對滾過程,屬于按展成原理的無切屑加工,擠輪是一個精度高的圓柱齒輪,可以在齒高、齒長方向修形,有的還有一定的變位量。擠輪與工件成平行線相對移動,只有徑向移動,在冷擠過程中,逐漸減小擠輪與工件之間的中心距離,直至要求尺寸為止,其特點是擠輪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熱量很小,且沒有切削刃口,故磨損極慢,壽命長,生產效率高,其加工的具體工藝路線是:毛坯→車端面及鉆中心孔→車各圓柱面、倒角→切槽→在擠齒機上擠齒。
齒輪的修形、去毛刺、
三、插齒
上述 各種加工齒輪的方法中,只有插齒所需的退刀槽最小,所以可以對插齒刀進行適當的改進,以滿足該零件的尺寸要求。
插齒刀的選擇
由于該零件的齒輪左側有一個大軸肩,所以選用碗形插齒刀,因為碗形插齒刀有較深的空刀槽,以容納緊固螺釘,可以用來加工下面有障礙物的齒輪。
由于齒輪的精度要求為9級,故選用B級插齒刀。
由于齒輪的模數為0.9,齒數為12,齒數較少,為避免根切現象,故選擇刀齒數z刀=12,變位系數c刀=0.04的插齒刀。
最好選用帶機械夾固硬質合金刀齒的裝配式插齒刀。
插齒刀的改進
采用兩次切削的方法 為滿足窄退刀槽的要求,必須對所選的插齒刀進行改進。最簡單方法就是減小插齒刀的厚度。具體方法是刃磨前角g,使其減小到2°~3°左右。
但刃磨前角,會使切削力增大,從而增大切削變形,并使振幅急劇增大,刀具使用壽命縮短,有時可能會出現刀具崩壞的現象。
因此可以考慮將齒輪的加工分成兩次完成。即首先用普通的插齒刀(一號插齒刀),在大部分的齒寬上加工出所需的齒形。然后,換上刃磨過前角的插齒刀(二號插齒刀)加工剩余未完成的齒形。
換刀后的對刀問題 為保證換刀前后,兩插齒刀的定位精度,避免換刀后,由于對刀不準確而破壞齒形。因此必須保證插齒刀的對刀精度 。
具體方法為:在加工輪齒之前,在齒輪軸的右端面上劃一條過軸心的直線。(如圖2所示)讓1號刀的任一刀齒的刀尖對準直線與外圓面的交點A,然后手動試切一刀。換上二號刀后,讓其任一刀齒的刀尖對準直線與輪齒齒根圓的交點A’。然后試切一刀。
插齒刀的行程長度的選擇
行程長度L的計算公式如下:
L=b+y+D
式中:b——齒圈的寬度,單位為mm;
y——切入量,單位為mm;
D——切出量,單位為mm。
一號插齒刀的行程長度為減少二號插齒刀的磨損,要盡可能多的用一號插齒刀加工出齒寬上的齒形,但又必須確保插齒刀不會碰到軸肩。因此選取一號插齒刀的切出量D=1 mm,切入量y=7mm,又已知齒長b=25 mm。所以一號插齒刀的行程長度L=33mm。
二號插齒刀的行程長度由于二號插齒刀的前角較小,故其切出量可以比一號插齒刀取的大些,這里取切出量D=2.5mm,切入量y=7mm。故二號刀的行程長度L=34.5mm。
零件的工藝路線
毛坯→車端面、鉆中心孔→車各圓柱面、倒角→切槽→用一號插齒刀插齒→換上二號插齒刀插齒→齒輪修形、去毛刺。
四、組合式
將齒輪軸的齒圈或左側的軸肩制成可拆卸的,然后用焊接的方法加工出所需的傳動軸。
齒輪
分別制出齒輪和階梯軸(如圖3所示),然后將齒輪焊接在階梯軸的外圓柱面上。
軸肩
先加工出圖4所示的齒輪軸,再把另外加工好的軸肩焊接在齒輪軸的相應位置上。
五、結論
本文分析了窄退刀槽齒輪軸的制造難點,通過使用特殊的加工方法或改進加工方法,有效地解決了此類齒輪軸的加工問題。同時仁述方法還對多聯齒輪及帶凸肩的齒輪的制造有一定參考意義。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