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發展現狀及西安傳感器的優勢
我國電子信息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次騰飛后,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之后又進入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這個時期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一是正在從單一的制造業轉變為物質生產與知識生產,裝備制造與系統集成,硬件制造與軟件制造,工業生產與信息服務相結合的現代信息產業;二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三是我國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是新世紀的戰略產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提供主要技術和物質支撐。
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的特點是:基礎、應用兩頭依附;技術、投資兩個密集;產品、產業兩大分散。基礎、應用兩頭依附,是指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依附于敏感機理、敏感材料、工藝設備和計測技術這四塊基石。敏感機理千差萬別,敏感材料多種多樣,工藝設備各不相同,計測技術大相徑庭,沒有上述四塊基石的支撐,傳感器技術難以為繼。
應用依附是指傳感器技術基本上屬于應用技術,其市場開發多依賴于檢測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的應用,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高附加效益并形成現實市場。也即發展傳感器技術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需求牽引。技術、投資兩個密集技術密集是指傳感器在研制和制造過程中技術的多樣性、邊緣性、綜合性和技藝性。它是多種高技術的集合產物。由于技術密集也自然要求人才密集。投資密集是指研究開發和生產某一種傳感器產品要求一定的投資強度,尤其是在工程化研究以及建立規模經濟生產線時,更要求較大的投資。增加投資和正確的投資方向是提高傳感器產業水平的主要條件之一,也是企事業決策者謀求最佳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產品、產業兩大分散,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兩大分散是指傳感器產品門類品種繁多,生產、研究單位分布在除地方外有12個部委(電子、機械、科學院、航空航天、教委、冶金、船舶、鐵道、輕工、化工、煤炭等),其應用滲透到各個產業部門,它的發展既是各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只有按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才能實現傳感器產業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在國家的支持下,“八五”以來,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學術交流方面,1989年10月由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發起主辦的“STC〞89 首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已延續至今,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每逢活動不但國內學者、企業家云集且有不少其它國家的人士參加。目前,其論值組織機構為:“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團體聯合組織委員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