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測繪:邁向信息化戰場
背景:
“十一五”期間,我國軍隊將加速構建信息化軍事測繪體系,努力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測繪保障能力。為適應我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要求,未來5年,我國軍隊測繪工作將進一步提高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程度,按照需求牽引、創新發展,信息主導、綜合集成,突出重點、統籌全局,主動服務、精確保障的原則,加速構建信息化軍事測繪體系,為部隊戰備訓練提供及時、可靠、精確的測繪保障。
近年來,緊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軍事測繪已告別了一把標尺、一支筆的傳統作業生產方式,進入以虛擬作戰環境系統、數字化戰場、戰場環境仿真技術、可視化戰場為代表的信息化軍事測繪新領域,引領軍事測繪邁向信息化戰場。目前,我國軍事測繪產品不僅有傳統的紙質地圖,而且已經有包括數字高程模型以及數字航空圖等30多個品種在內的數字測繪產品。
在信息化戰爭中,軍事測繪擔負著認知地球、透視戰場、精測目標、實時導航等任務。奪取信息權成為信息戰爭的中心內容和“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關鍵。包括戰場數字空間框架在內的多種信息融合技術已成為戰斗力的“增值器”,基于數字空間框架的數字戰場建設就成為信息化戰爭的客觀要求。軍事測繪部門以獲取空間信息、處理空間信息、提供空間信息的實際行動,在信息化戰爭中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新世紀軍事變革的浪潮中,軍事測繪邁向信息化戰場這一必然發展趨勢,引起我們極大的關注。我國軍事測繪又是如何迎接信息化戰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初步構建起中國軍隊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測繪保障體制的呢?
全力構建一體化地理信息平臺
數字地圖是信息化戰場的基礎,是關系到能否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由于使用的側重點不同,原先我軍各軍兵種的地圖生產主要采用各自設置的標準,也就是說,在生產地形圖、海圖和航空圖時,更多地考慮了為本軍兵種服務,卻忽視了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要。能否提供一體化作戰地理信息數據平臺,成為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關鍵。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軍事測繪科技人員通過深入調研,將各軍兵種對地理信息的需求納入統一框架體系進行考慮,制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圖解標準,建立了完整的數字化生產技術體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孫群教授率領的攻關團隊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調研和試驗之后,于2003年研制成功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協同作戰基礎地理信息框架項目。該項目所制定的技術標準和生產標準已被全軍廣泛采用,所研制的實用化軟件系統已裝備部隊,為軍事斗爭準備以及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專家認為,利用該技術體系所生產的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內容全面,分類合理,為打造數字化戰場提供了重要支撐。
戰場環境仿真:把戰場“搬”到眼前
隨著鼠標的一次次點擊,電腦屏幕上的電子地圖比例尺不斷放大,繼而由等高線和各種符號表示的地圖變成影像圖,最終生成三維立體影像,并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實時獲取各種地理空間信息。這種新型數字化測繪成果,地理空間信息更加豐富,更加直觀生動,使人宛若置身其中。戰場環境是一切軍事行動的空間基礎,戰場環境仿真是目前新軍事變革領域研究的前沿性課題。通過長期的戰場環境仿真理論和技術的潛心研究,我國軍事測繪已初步建立了該學科的科學體系,開拓了相關理論研究的新領域。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俊教授的指導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游雄教授在全軍率先開始了戰場環境仿真研究。這一新興專業方向與綜合實驗室被列為全軍 “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和全軍重點實驗室,成為軍內戰場環境仿真研究的高水平基地和平臺,培養了一支充滿朝氣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已廣泛應用于我軍訓練、作戰及各類作戰指揮信息化系統,并在“神舟”五號飛船主著陸艙搜救回收、諸軍兵種聯合軍事演習、重點地區虛擬地形環境等多項重大軍事活動中提供軍事地理保障基礎平臺,推動我軍信息戰場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測繪保障:初步建成信息化新體制
在某軍區保障戰役軍團機動室內演習中,軍事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成了主角。指揮員利用該系統調動千軍萬馬,了解機動路線的情況和保障的方案、措施,成效突出。軍事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是測繪學院戰場環境與仿真工程系十幾個二三十歲的年輕教員開發研制的,他們制作了78幅大比例尺數字地圖,采集了大量資料數據,建成了功能強大的數據庫,實現了各類行動的標繪和推演,體現了信息時代指揮控制部隊的手段、方式、途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該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我軍軍事測繪調整工作重點,合力攻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基本建立了新一代高精度空間控制基準和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框架,初步構建了中國軍隊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測繪保障體制,為中俄、中哈、中吉、中塔、中蒙、中越邊界的勘界、測圖和聯檢提供了測繪保障。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 “北劍-2005”軍事演習、新型武器試驗等重大活動和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多源骨干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基本建成,信息化戰場測繪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技術武器配套測繪建設取得重要突破,以衛星導航定位、航天遙感測繪、數字信息工程為代表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
立足根本:鍛造高素質軍事測繪人才
人才是軍事測繪建設與發展的根本。推進軍事測繪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保證我國軍事測繪順利邁向信息化戰場,關鍵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軍事測繪人才。
院校教育是軍事測繪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面向信息化戰爭,全面優化了學科專業結構,開辦了軍事空間信息工程、衛星導航工程、航天測控工程、軍事地理信息工程、戰場環境仿真工程等新專業,建成了以1個國家重點學科和兩個軍隊重點學科為核心,以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為標志的國內軍內領先的測繪學科專業體系和新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全國重點專業技術院校,為我軍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測繪人才。近年來,總參測繪局和各測繪部隊舉辦了多期測繪部隊領導干部培訓班和技術骨干輪訓班,開辦了研究生進修班和工程碩士班。測繪部隊還積極支持技術干部報考軍校深造,選派優秀技術干部到地方院校攻讀相關專業的學位,鼓勵技術干部在職參加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以改善技術干部的知識結構,提高知識層次,取得了顯著成效。
●相關鏈接
上世紀70年代,美軍首次在巡航導彈上裝置了數字地圖,大大提高了導航精度。80年代,美國建成覆蓋美國及世界熱點地區的地圖數據庫。海灣戰爭前,美軍緊急制作了中東地區的數字地圖,開發出數字地形保障系統,并逐步配備到陸軍師的地形分析分隊。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利用多顆偵察衛星監視戰場數據的動態變化,自獲取戰場信息到處理再到提供使用的全過程僅需幾分鐘時間。在阿富汗戰爭中,利用軍事測繪技術,美軍虛擬了阿富汗戰場環境,進行戰術演練,取得了極大成功。在科索沃戰爭中,美空軍大量裝備了袖珍型的地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由一臺膝上計算機、網絡服務器和打印機組成。相當于100張光盤(每張光盤含有 1200張地圖的數字信息)空間數字信息被拷貝在該硬盤上,數據包括全歐洲的地圖及衛星影像。系統如果與美軍測繪部門的數據庫連接,還可以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美軍利用袖珍型軍事地理信息系統對若干目標進行了精確打擊,并成功地救援了被擊落的飛行員。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紅外熱像儀發展概述
下一篇:一般壓力表檢定中精密壓力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