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樓控市場的發展[2]
二、樓控的系統原理
樓控系統采用的是基于現代控制理論的集散型計算機控制系統,也稱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Control Systems簡稱DCS)。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用分布在現場被控設備處的微型計算機控制裝置(DDC)完成被控設備的實時檢測和控制任務,克服了計算機集中控制帶來的危險性高度集中的不足和常規儀表控制功能單一的局限性。安裝于中央控制室的中央管理計算機具有CRT顯示、打印輸出、豐富的軟件管理和很強的數字通信功能,能完成集中操作、顯示、報警、打印與優化控制等任務,避免了常規儀表控制分散后人機聯系困難、無法統一管理的缺點,保證設備在最佳狀態下運行。
樓宇自控系統的發展歷程
樓宇自控系統到目前為止已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代:CCMS中央監控系統(20世紀70年代產品)
BAS從儀表系統發展成計算機系統,采用計算機鍵盤和CRT構成中央站,打印機代替了記錄儀表,散設于建筑物各處的信息采集站DGP(連接著傳感器和執行器等設備)通過總線與中央站連接在一起組成中央監控型自動化系統。DGP分站的功能只是上傳現場設備信息,下達中央站的控制命令。一臺中央計算機操縱著整個系統的工作。中央站采集各分站信息,作出決策,完成全部設備的控制,中央站根據采集的信息和能量計測數據完成節能控制和調節。
第二代:DCS集散控制系統(20世紀80年代產品)
隨著微處理機技術的發展和成本降低,DGP分站安裝了CPU,發展成直接數字控制器DDC。配有微處理機芯片的DDC分站,可以獨立完成所有控制工作,具有完善的控制、顯示功能,進行節能管理,可以連接打印機、安裝人機接口等。BAS由4級組成,分別是現場、分站、中央站、管理系統。集散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只有中央站和分站兩類接點,中央站完成監視,分站完成控制,分站完全自治,與中央站無關,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
第三代:開放式集散系統(20世紀90年代產品)
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DDC分站連接傳感器、執行器的輸人輸出模塊,應用ON現場總線,從分內部走向設備現場,形成分布式輸入輸出現場網絡層,從而使系統的配置更加靈活,由于技術的開放性,也使分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開放規模。BAS控制網絡就形成了3層結構,分別是管理層(中央站)、自動化層(DDC分站)和現場網絡層(ON)。
第四代:網絡集成系統(21世紀產品)
隨著企業網Intranet建立,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必然采用Web技術,并力求在企業網中占據重要位置,BAS中央站嵌入Web服務器,融合Web功能,以網頁形式為工作模式,使BAS與Intranet成為一體系統。
樓控市場的發展前景
現代的智能建筑往往是從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開始的。智能建筑內部有大量的電氣設備,如:環境舒適所需要的空調設備、照明設備及給排水設備等,這些設備多而散,多,即數量多,被控制、監視、測量的對象多,多達上千點甚至上萬點;散,即這些設備分散在各個層次及角落。如果采用分散管理,就地控制,監視和測量難以想象。為了合理利用設備,節省能源,節省人力,確保設備的安全運行,自然地提出了如何加強設備的管理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工作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之也帶來了能源的高消耗等一系列問題,樓宇自動控制系統應運而生。而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大廈內的各種設備的狀態監視和測量不再是隨線式,而是采用掃描測量。系統控制的方式由過去的中央集中監控,轉而由高處理能力的現場控制器所取代的集散型控制系統,中央處理機以提供報表和應變處理為主,現場控制器以有關參數自動控制相關設備,來達到控制目的。
現在我國的樓宇自控系統主要應用于各大型寫字樓、賓館、酒店等。隨著大廈功能的多樣化及精致化要求的提出,大廈中的各種機電設備也日趨復雜,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同時機電設備又是大廈的主要能耗單位,節能性成為大廈運轉成本的主要指標,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樓宇自控系統已成為大廈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對建筑物內的能源使用、環境、交通及安全設施進行監測、控制等,以提供一個既安全可靠,又節約能源,而且舒適宜人的工作或居住環境。
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建筑、智能小區的數量也在急劇的上升,作為其中智能化系統的關鍵,樓宇自控系統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隨著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現,將有更加先進的技術補充到這一領域中,使這一技術更加成熟、完善。我們相信將來的樓控市場將會是更大更廣。
樓控系統采用的是基于現代控制理論的集散型計算機控制系統,也稱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Control Systems簡稱DCS)。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用分布在現場被控設備處的微型計算機控制裝置(DDC)完成被控設備的實時檢測和控制任務,克服了計算機集中控制帶來的危險性高度集中的不足和常規儀表控制功能單一的局限性。安裝于中央控制室的中央管理計算機具有CRT顯示、打印輸出、豐富的軟件管理和很強的數字通信功能,能完成集中操作、顯示、報警、打印與優化控制等任務,避免了常規儀表控制分散后人機聯系困難、無法統一管理的缺點,保證設備在最佳狀態下運行。
樓宇自控系統的發展歷程
樓宇自控系統到目前為止已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代:CCMS中央監控系統(20世紀70年代產品)
BAS從儀表系統發展成計算機系統,采用計算機鍵盤和CRT構成中央站,打印機代替了記錄儀表,散設于建筑物各處的信息采集站DGP(連接著傳感器和執行器等設備)通過總線與中央站連接在一起組成中央監控型自動化系統。DGP分站的功能只是上傳現場設備信息,下達中央站的控制命令。一臺中央計算機操縱著整個系統的工作。中央站采集各分站信息,作出決策,完成全部設備的控制,中央站根據采集的信息和能量計測數據完成節能控制和調節。
第二代:DCS集散控制系統(20世紀80年代產品)
隨著微處理機技術的發展和成本降低,DGP分站安裝了CPU,發展成直接數字控制器DDC。配有微處理機芯片的DDC分站,可以獨立完成所有控制工作,具有完善的控制、顯示功能,進行節能管理,可以連接打印機、安裝人機接口等。BAS由4級組成,分別是現場、分站、中央站、管理系統。集散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只有中央站和分站兩類接點,中央站完成監視,分站完成控制,分站完全自治,與中央站無關,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
第三代:開放式集散系統(20世紀90年代產品)
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DDC分站連接傳感器、執行器的輸人輸出模塊,應用ON現場總線,從分內部走向設備現場,形成分布式輸入輸出現場網絡層,從而使系統的配置更加靈活,由于技術的開放性,也使分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開放規模。BAS控制網絡就形成了3層結構,分別是管理層(中央站)、自動化層(DDC分站)和現場網絡層(ON)。
第四代:網絡集成系統(21世紀產品)
隨著企業網Intranet建立,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必然采用Web技術,并力求在企業網中占據重要位置,BAS中央站嵌入Web服務器,融合Web功能,以網頁形式為工作模式,使BAS與Intranet成為一體系統。
樓控市場的發展前景
現代的智能建筑往往是從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開始的。智能建筑內部有大量的電氣設備,如:環境舒適所需要的空調設備、照明設備及給排水設備等,這些設備多而散,多,即數量多,被控制、監視、測量的對象多,多達上千點甚至上萬點;散,即這些設備分散在各個層次及角落。如果采用分散管理,就地控制,監視和測量難以想象。為了合理利用設備,節省能源,節省人力,確保設備的安全運行,自然地提出了如何加強設備的管理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工作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之也帶來了能源的高消耗等一系列問題,樓宇自動控制系統應運而生。而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大廈內的各種設備的狀態監視和測量不再是隨線式,而是采用掃描測量。系統控制的方式由過去的中央集中監控,轉而由高處理能力的現場控制器所取代的集散型控制系統,中央處理機以提供報表和應變處理為主,現場控制器以有關參數自動控制相關設備,來達到控制目的。
現在我國的樓宇自控系統主要應用于各大型寫字樓、賓館、酒店等。隨著大廈功能的多樣化及精致化要求的提出,大廈中的各種機電設備也日趨復雜,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同時機電設備又是大廈的主要能耗單位,節能性成為大廈運轉成本的主要指標,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樓宇自控系統已成為大廈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對建筑物內的能源使用、環境、交通及安全設施進行監測、控制等,以提供一個既安全可靠,又節約能源,而且舒適宜人的工作或居住環境。
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建筑、智能小區的數量也在急劇的上升,作為其中智能化系統的關鍵,樓宇自控系統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隨著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現,將有更加先進的技術補充到這一領域中,使這一技術更加成熟、完善。我們相信將來的樓控市場將會是更大更廣。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淺談樓控市場的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