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匠”破解榫卯自動化生產難題
2月11日,記者來到位于沙溪鎮的中山市佳能木工機械廠,一進廠房,幾臺紅火嶄新的設備讓人眼前一亮。佳能木工總經理周紹儀介紹說,這是他們最新研發的“全自動榫頭機”,有效解決了紅木家具榫卯不能自動化生產的行業難題。
通過技術工人的現場操作,呈現出來的技術效果更讓大家感到震撼:通過程序編輯與選擇,一臺機便可實現40 多種榫頭加工,兩臺機同時動作幾乎涵蓋了古典紅木家具中傳統榫卯結構全部類型。復雜的榫卯生產竟然變得如此簡單。
榫頭機破解紅木家具自動化生產難題
周紹儀告訴記者,紅木家具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榫卯結構與雕花藝術是傳統紅木家具的工藝瑰寶,木匠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產品的質與型。經驗豐富的工匠,要將各榫頭、卯眼的結構、放樣、取料、抱料、畫線、打眼、開榫、組裝等工藝連接了然于胸。然而,近年來,紅木家具行業工匠的缺失愈加成為行業內熱點話題,工匠缺失制約行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去年9月沙溪鎮舉辦的 “中國紅木家具文化節”上,一位工匠在榫卯部件準備妥當之后,只用了10多分鐘便有條不紊地將紅木材料拼接成一張古典方凳。但他告訴記者,制造、打磨這套榫卯配件足足消耗了他一天半的時間。
“精華就在這榫卯結構上,你看,結實得很,一根釘子也沒有用。”這位工匠同樣表示,榫卯結構與雕花藝術是傳統紅木家具的工藝瑰寶。轉而輕嘆一聲說:“在生產工具如此先進的現在,紅木家具核心構件的生產仍然無法被機器完全取代。”
據了解,榫卯結構讓紅木家具不用一釘一鉚就能牢固地結合起來,但是近年來,由于工匠缺失和材料成本的不斷攀升,一些商家在榫卯結構上偷工減料,甚至用膠水、鐵釘進行連接。導致一旦家具出現問題根本無法修復,讓高價購買的紅木家具成為一堆廢物。
為有效解決工匠缺失、材料成本攀升及用工安全等難題,紅木家具榫卯自動化生產迫在眉睫。2014年9月,致力于紅木家具生產設備研發和制造30多年的周紹儀,在中山市紅木家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總工程師曹新民、編程工程師魏小華的幫助下,著手“全自動榫頭機”的研發。
經過一年的努力,去年9月各方面技術都成熟的“全自動榫頭機”問世。
最新研發成果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據了解,全自動開榫機創造了自動化程度、加工效率、加工精度等多個“行業之最”,是“機械換人”的理想選擇。 與傳統機械相比,其優勢體現在哪里呢?周紹儀向記者娓娓道來:
一是“人機對話”簡單、便捷。一次編程,永久使用,可借助內存卡、U 盤、互聯網等遠程編輯程序、控制操作機床。
二是加工效率高。把傳統設備加工中復雜、耗時的工藝交給機械自動加工,不需刬線、不需模具,一次裝夾完成加工,耗時少,真正做到“機械換人”。
三是加工精度高。批量生產時尺寸統一,古典紅木家具中榫頭與卯眼配合尺寸可通過數字調整控制,真正能做到“嚴絲合縫”,為下一工序安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安全性能更高,工人勞動強度更低。機床全封閉式加工,加工過程中,工人不參與加工工序,只需裝缷工件便可以制作完成,多個工序幾分鐘內一次完成,加工過程中,工傷事故幾近為零。
五是適應多樣化榫頭加工。通過程序編輯與選擇,可實現40多種榫頭加工,幾乎涵蓋了古典紅木家具中傳統榫卯結構全部類型。
六是環保、節能。機床采用中央吸塵,工作時各刀軸動力自動切換,每次只有一臺主軸電機工作,真正做到“9臺主軸電機勞動強度,1臺電機的能耗”。
曹新民告訴記者,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可以對產業的模式進行創新升級。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強力支持下,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都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魏小華則表示,“全自動榫頭機”在大幅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紅木家具企業可以在接到訂單后迅速生產,降低了企業的庫存,將有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采訪結束時,周紹儀向記者透露,在即將舉行的2016中國紅木家具文化博覽會上,“全自動榫頭機”將華麗亮相,現場制作紅木家具,為與會者帶來一場機械革命的視覺盛宴。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