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蘇沿江開發和環境優美鄉鎮規劃為依托,提出蘇中地區生態小城鎮的建設模式,包括沿長江和大運河小城鎮主導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形成可持續生態型小城鎮,并著重探討發展措施,進而設計蘇中地區生態型小城鎮評價指標體系。 |
蘇南模式的小城鎮是以臨近大中城市的優越區位、集體經濟組織興起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為典型特征[1]。蘇南地區近20年鄉鎮企業蓬勃興起,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社會經濟的不斷變革之中,蘇南模式的小城鎮暴露出城鎮規模小、建設標準低、達不到規模效應,城鎮人口回流,侵占耕地、工業布局分散等問題[2]。傳統的蘇南模式使蘇南地區的生態環境曾經遭受空前的干擾或破壞,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生態功能空間萎縮, 生態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3]。因此,新的小城鎮發展模式成為亟待研究的科學問題。 蘇中地區一般指江蘇中部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市所轄的7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3個縣,304個建制鎮。蘇中地區的經濟狀況較蘇南落后,小城鎮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但環境質量較好,可耕地面積廣。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國的貫徹實施,尋求一條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小城鎮發展道路已成為必然選擇。當前,蘇中地區在江蘇沿江大開發的政策下面臨發展的機遇,本文以生態小城鎮的建設作為切入點,探索出一條既保證蘇中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又為小城鎮居民提供舒適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此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長期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