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農機發展趨勢:傳感器技術的智能化
為了改變國內農機行業的不景氣現象,經過對國外農機發展局勢的分析,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我國農機發展的出路在于自動化、智能化;結合我國其他學科發展方向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闡明了在我國發展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可能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農機行業的不景氣而使其發展呈現一種低迷狀態,而國外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及時調整了發展策略,使農機行業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局勢。所以筆者認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主要作物的主要作業環節上已經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情況下,面對國內外農業新的生產形勢和農業生產出現了的新特點,我們應該適時調整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促使我國農機事業的快速發展。
農機發展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動化
農產品價格下滑要求降低其生產成本
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農產品產量得以很大的提高,從而使其價格出現了下滑的局勢;又由于受加入WTO的影響,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受到來自國際農產品市場更加劇烈的沖擊,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下滑[1][2]局勢,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使得許多地方出現大面積的撂荒。如內蒙古的調查資料顯示,全蒙的撂荒土地面積已達57萬畝,約有10%的農民不愿從耕,開始離土離鄉自謀出路,還有15%的農民離土不離鄉搞季節性的勞務輸出[3]。在農民收入銳減甚至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我們要降低農產品成本,則應該分析一下我國農產品成本的主要構成,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國外高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所占比例太高,機械成本占有比例較低的結果,而機械成本低的原因是我國缺少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可供農民使用的機具。所以要降低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必須發展自動化和智能化比較高的農業機械,以提高農機化水平,減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成本中所占的份額。
現有科技成果和發展局勢為我國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我國實現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打好了基礎。
傳感器技術的發展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傳感器技術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其應用領域已經十分廣泛。如在農業、水利上所用的水位測定傳感器,實現了在惡劣環境下對水位數據的直接讀取和數據的快速采集;在糧食烘干、儲存、生物肥加工、菌種發酵等上對溫度傳感器的使用,解決了溫度測量的精度問題和遠距離非接觸式的測量;在收獲機上,通過谷物流動傳感器的應用,可以快速測出收割機每秒收獲的谷物質量M(t);通過谷物濕度傳感器的使用,可以實現對收獲谷物和儲藏谷物濕度的在線測量和監控。其它諸如速度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力傳感器等的應用技術更是廣泛,而所有這些成果的取得都為農業機械走自動化、智能化打好了基礎。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