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出訪捷克,看中國智能制造在捷克
應捷克共和國總統澤曼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抵達布拉格對捷克進行國事訪問。此訪是中捷建交67年來我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問捷克,是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第一次訪問中東歐地區國家,亦是習主席2016年第一次出訪歐洲。此次訪問將開啟中捷關系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義。
捷克地處“歐洲心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重要節點,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16+1合作”的重要成員。捷克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東歐國家中的影響力,使得捷克有基礎、有條件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16+1合作”的“樣板房”,中捷合作的成功也可以在中東歐地區起到標桿作用,形成積極的示范效應。
今天儀控工程網的小編重點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在捷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智能制造型企業--長虹電視。
中國長虹在捷克
坐落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部寧布爾克市的長虹歐洲電器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目前中國在捷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制造型企業。
公司主要產品為平板電視,設計年產能100萬臺。在克服建廠之初遇到的當地勞工管理、政策法規、文化沖突等各種困難后,近年長虹在歐洲市場漸入佳境,業績連年快速增長。據了解,該項目目前已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
“在歐洲,制造型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生產線上的管理問題,以提高效率。”機械電子專業出身的長虹歐洲總經理廉永平說。幾年前,他帶領捷克當地員工一道,開始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他們自己設計并動手建造生產線體硬件設備,開發管理所需軟件,“雖然花費很多精力,但收益巨大”。企業自主實現信息化管理平臺以后,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省去了外包設計的成本。
在生產車間里,記者看到,生產線上的屏幕跳動著各種顏色的數字,實時記錄著產品上線下線數量、訂單完成比例、質量達標情況等,一目了然。各生產崗位的工作得以實時量化,大量數據自動生成,高效、準確,大大節省了管理時間和成本,同時還可有效避免勞務紛爭。實施信息化平臺以后,長虹歐洲公司生產人均效率提升一倍,管理效率提高四倍,管理精度則提升至傳統方法無法達到的高度。
信息化不僅體現在處于中間環節的生產上面,還包括前端的接收訂單、后端的物流配送和銷售。從原材料、生產制造、質量控制、倉儲配送、售后服務等各環節的運行都能一一顯示在信息化鏈條上,也顯示在廉永平的手機中,使他隨時隨地了解企業的運行狀態。信息化的全面覆蓋使長虹歐洲公司在企業智能管理方面成為整個集團的海外試點之一。
廉永平說無論“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都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管理的現實需求。家電制造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歐洲的人工成本比中國高很多,智能化是提高企業效率、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事實上,中國大多數生產企業都屬于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長虹歐洲公司的信息化嘗試也為國內企業提供借鑒。
負責售后服務的王春最近的工作越發得心應手了。當客戶反映某款機器有問題的時候,他就拿出手機,打開長虹歐洲公司的智能系統,進入售后的頁面。哪款機器有問題,有什么問題,維修進展到什么程度,在生產時候出過什么問題,什么時候出貨的,由哪輛車哪個司機運輸等信息,在頁面中一覽無余。再點一下電視的編號,所有與之相關的生產信息也都詳盡列出,一直可以追溯到源頭。
事實上,現在這套系統已經貫穿到始終,從原材料入庫,到生產制造,到成品出庫;從員工踏入廠區,到他的工作狀態和行為;所有在工廠正在發生的動作都隨時被轉化成數據存入云端。任何時候,只要打開手機,工廠發生的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
“對工廠的認識不能局限于制造。工廠是經營的核心,所有的經營活動圍繞其展開,包括?儲管理、售后服務、物流配送等,生產只占20%。這套系統貫穿打通各個經營環節后,我們就不僅僅是一個工廠,而是一個智能公司。”說到這兒,廉永平的眼睛亮了。
因為這個系統,3年前,IT主管Karel Borovsky成了長虹歐洲公司的香餑餑。廉永平和其他幾個管理層隨時都會有新想法。而他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想法簡單化,變成易編程的功能代碼,把他們關心的信息簡單直觀地體現出來。
這并不是個簡單的工程。
當長虹本部開始大力推廣ERP系統時,這樣的信息化手段讓廉永平眼前一亮,瞬間就想到可以用于改造工廠。剛做完“歐洲大供應鏈”的廉永平決定自己動手。“歐洲所有做電視機的廠我都去過,以這種業務模式,理論上來講什么程度最好、效率最高,我就做一個出來。”
廉永平認為,對于電視制造企業來說,智能化的方向并不是自動化和大規模機器換人,而是通過智能手段,節省中間管理環節,將工作簡單化,從而提升生產效率、管理效率,節約時間和成本。
在腦海中構想好所有關鍵功能后,廉永平專門聘請了karel和另一個當地編程人員,從生產制造環節開始,自己設計建造起了生產線改造所需的硬件設備,同步開發管理軟件。
直接帶來的改變是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每個工作崗位上方都豎起一塊屏幕,清晰地顯示著最多不到5個步驟的生產指導,每個電視產品和相應托盤都有編號,隨時記錄著產品發生的改變和工人操作的狀態。
每條生產線的盡頭處還豎著一塊大屏幕,屏幕上跳動著兩個數字。右邊的是每小時計劃組裝數,左邊的是每小時實際組裝數。左邊的數字隨時更換著顏色,綠色是達標;黃色是警告加速,完成效率為90%~100%;紅色是不合格,完成效率低于90%。隨著智能系統在生產環節的不斷改善,這塊屏幕上的數字從100~120增長到140~160。
生產環節做完后,廉永平并不滿足。“為什么不能把這個系統推廣到倉儲呢?”從生產到倉庫,到物流運輸,再開放電子數據交換,將系統與售后服務商、上下游的供應商打通,廉永平圍繞工廠,串起了整個數據鏈。
云端的數據構成了大數據,為長虹電視的生產、銷售提供了準確的分析。此外,通過系統搜集歸納工廠不良品信息、市場不良信息,工廠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不斷找到改善點,幫助質量管理提升。跟系統上線前相比,捷克工廠的產品不良率已下降50%。
從歐洲長虹電視這個項目來看,自動化和信息化已經滲透到了整個設計、生產、管理、倉儲等多個環節,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大量的成本,使得工廠的運作更加便捷高效。在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聯合中國電子學會、寧夏回族自治區經信委和銀川市人民政府將在銀川國際會展中心召開“中國(銀川)國際智能工廠技術與設備展覽會”。展覽的主題為“創新驅動,智造未來”此次展會匯集了大量的技術、產品和專家。本次展會也將成為推動中國制造的技術升級和應用的重要活動。
在“一帶一路”和產能合作等方面歐洲是重點,中東歐國家則在中國與歐洲間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在開展各領域務實合作的進程中,捷克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東歐國家中的影響力都可以使中捷合作在該地區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展望未來,雙方在新能源、化工、紡織、冶金、核電、高鐵、創意產業和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