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力線路故障的“定位”難題日前被攻克
經過近20年的研究和開發,一向困擾我國電力行業的線路故障查找難題終于被攻破: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了能夠準確“定位”電力線路故障點位置的測距系統,在我國電力系統獲得廣泛應用。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奇遜等組成的專家組在日前進行鑒定后認為,由山東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山東科匯電力自動化公司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發的“基于行波原理的電力線路在線故障測距技術”,實現了電力線路故障測距技術的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線路是電力系統的命脈,也是最容易發生故障的環節。輸電線路一旦發生故障,及時判斷其位置,從而進行故障排除,對保證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和經濟運行意義重大。
“我們通過電流互感器獲取故障產生的行波信號,并對其進行采集處理,迅速判斷故障點的位置,誤差最大不超過500米。”課題負責人、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徐丙垠說。
1985年起,課題組就開始探討通過測量沿電力線路傳播的行波(電磁波)來測定線路故障點的位置,提出了利用電流行波的現代行波測距理論,并解決了行波信號的獲取、記錄、處理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于199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輸電線路故障測距系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還被編入由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出版的微機保護和通信指導教程。
專家指出,行波測距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為電力部門及時發現修復電力線路故障點、減少停電損失創造了條件,對提高我國電網安全可靠性與管理維護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奇遜等組成的專家組在日前進行鑒定后認為,由山東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山東科匯電力自動化公司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發的“基于行波原理的電力線路在線故障測距技術”,實現了電力線路故障測距技術的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線路是電力系統的命脈,也是最容易發生故障的環節。輸電線路一旦發生故障,及時判斷其位置,從而進行故障排除,對保證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和經濟運行意義重大。
“我們通過電流互感器獲取故障產生的行波信號,并對其進行采集處理,迅速判斷故障點的位置,誤差最大不超過500米。”課題負責人、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徐丙垠說。
1985年起,課題組就開始探討通過測量沿電力線路傳播的行波(電磁波)來測定線路故障點的位置,提出了利用電流行波的現代行波測距理論,并解決了行波信號的獲取、記錄、處理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于199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輸電線路故障測距系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還被編入由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出版的微機保護和通信指導教程。
專家指出,行波測距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為電力部門及時發現修復電力線路故障點、減少停電損失創造了條件,對提高我國電網安全可靠性與管理維護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