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乳源:預打造國內最大生物燃氣生產基地
乳源縣積極發展園區經濟,位于該縣游溪鎮的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已經正式動工。該工業園區建成后,將形成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1.3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規模,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物燃氣生產基地。
據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負責人介紹,工業區計劃總投資5億元,僅污水和廢物等環保處理設施就要投入3000萬元。整個工業園包括燃料乙醇廠、生物燃氣廠、化肥廠和飼料廠等四大組成部分,形成了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預計整個工業園區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1.3億立方米天然氣、10萬噸化肥和10萬噸飼料,年產值將達20億元,并為當地提供2000多個就業機會,將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工業園還建設了18個8000立方的發酵池,可日產35萬立方米天然氣,以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民用和工業能源需求。
目前,乳源招商引資高潮迭起。計劃投資6億元、首期投資1.3億元的廣東海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緊張施工中,將在明年第二季度建成投產,屆時將年產1.3億立方米燃氣,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物燃氣生產基地;總投資10億元的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電化項目,每天50多臺機械、200多名施工人員在工地建廠房;投資1.5億元的大峽谷旅游開發項目,工地建設熱火朝天;投資1億元的晟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大部分生產廠房已建好,進入安裝階段。
乳源縣近年積極發展園區經濟,繼創建富源工業園、東陽光高科技工業園、仙湖民營經濟創業園后,今年更是響應國家提出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生能源的號召,近日在游溪鎮興建規模較大的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發展生物再生能源,生產開發生物燃氣和燃料乙醇,優化當地的能源配置,緩解目前能源由于比較依賴石油而出現的緊張局面。
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從選址、征地、規劃報建到正式動工,都得到了該縣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該縣組成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服務和政策落實事宜,使該工業區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目前該工業區正在加緊建設,一期工程液化天然氣廠已具雛形。正在建設的環保基礎設施以及液化天然氣廠的核心工程——18個8000M2發酵池,預計到明年2月可局部試產,到5月天然氣廠可以全部正式投產,屆時將每天產出35萬立方天然氣,足以滿足整個乳源地區甚至是韶關的民用和工業能源之需。
省有關部門專家分析,該工業區是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示范模式,燃料乙醇廠是利用乳源當地豐富的玉米、薯類或植物纖維等生產原材料加工提煉制成的,生產后的固體排放物可作為飼料廠的原材料,而其排出的廢水也可繼續利用,加上人糞、禽畜糞便和桔稈等有機物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則可產生生物燃氣——沼氣,經加工提純后便是清潔的天然氣,而天然氣廠的冷卻液化工藝原料和其排放物沼渣則是化肥廠很好的原料。該工業園區有別于傳統經濟模式,傳統經濟是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后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上的數量型增長。而該工業區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和再循環。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
據了解,該工業區計劃總投資5億元,僅污水、廢物等的環保處理設施就要投入3000萬元。整個工業園包括燃料乙醇廠、生物燃氣廠、化肥廠和飼料廠等四大組成部分,從而使工業區內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預計整個工業區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1.3億立方的天然氣,10萬噸的化肥和10萬噸的飼料,整個工業園的年產值將達到20億元左右。
海美工業區的建成將是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的再生能源基地,對全國其它地區再生能源的生產和環保循環經濟將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該工業區的整體投產,將為乳源當地創造可觀的財稅收入,并為當地提供2000多個就業機會,將有力地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據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負責人介紹,工業區計劃總投資5億元,僅污水和廢物等環保處理設施就要投入3000萬元。整個工業園包括燃料乙醇廠、生物燃氣廠、化肥廠和飼料廠等四大組成部分,形成了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預計整個工業園區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1.3億立方米天然氣、10萬噸化肥和10萬噸飼料,年產值將達20億元,并為當地提供2000多個就業機會,將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工業園還建設了18個8000立方的發酵池,可日產35萬立方米天然氣,以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民用和工業能源需求。
目前,乳源招商引資高潮迭起。計劃投資6億元、首期投資1.3億元的廣東海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緊張施工中,將在明年第二季度建成投產,屆時將年產1.3億立方米燃氣,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物燃氣生產基地;總投資10億元的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電化項目,每天50多臺機械、200多名施工人員在工地建廠房;投資1.5億元的大峽谷旅游開發項目,工地建設熱火朝天;投資1億元的晟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大部分生產廠房已建好,進入安裝階段。
乳源縣近年積極發展園區經濟,繼創建富源工業園、東陽光高科技工業園、仙湖民營經濟創業園后,今年更是響應國家提出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生能源的號召,近日在游溪鎮興建規模較大的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發展生物再生能源,生產開發生物燃氣和燃料乙醇,優化當地的能源配置,緩解目前能源由于比較依賴石油而出現的緊張局面。
海美再生能源示范工業區從選址、征地、規劃報建到正式動工,都得到了該縣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該縣組成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服務和政策落實事宜,使該工業區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目前該工業區正在加緊建設,一期工程液化天然氣廠已具雛形。正在建設的環保基礎設施以及液化天然氣廠的核心工程——18個8000M2發酵池,預計到明年2月可局部試產,到5月天然氣廠可以全部正式投產,屆時將每天產出35萬立方天然氣,足以滿足整個乳源地區甚至是韶關的民用和工業能源之需。
省有關部門專家分析,該工業區是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示范模式,燃料乙醇廠是利用乳源當地豐富的玉米、薯類或植物纖維等生產原材料加工提煉制成的,生產后的固體排放物可作為飼料廠的原材料,而其排出的廢水也可繼續利用,加上人糞、禽畜糞便和桔稈等有機物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則可產生生物燃氣——沼氣,經加工提純后便是清潔的天然氣,而天然氣廠的冷卻液化工藝原料和其排放物沼渣則是化肥廠很好的原料。該工業園區有別于傳統經濟模式,傳統經濟是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后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上的數量型增長。而該工業區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和再循環。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
據了解,該工業區計劃總投資5億元,僅污水、廢物等的環保處理設施就要投入3000萬元。整個工業園包括燃料乙醇廠、生物燃氣廠、化肥廠和飼料廠等四大組成部分,從而使工業區內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預計整個工業區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1.3億立方的天然氣,10萬噸的化肥和10萬噸的飼料,整個工業園的年產值將達到20億元左右。
海美工業區的建成將是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的再生能源基地,對全國其它地區再生能源的生產和環保循環經濟將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該工業區的整體投產,將為乳源當地創造可觀的財稅收入,并為當地提供2000多個就業機會,將有力地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