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大MDS機器人項目提上日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媒體實驗室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機器人研究機構——個人機器人小組(Personal Robots Group),該研究小組的創建者辛西婭·布雷西亞(Cynthia Breazeal)博士曾經是機器人領域的權威人物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A. Brooks)教授的學生,而后者則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的主任,同時也是著名的類人機器人小組Humanoid Robotics Group的創建者。當年,他創建了一系列著名的機器昆蟲和類人機器人。MDS項目由“個人機器人小組”與麻省理工大的機器人實驗室共同開發。
近期,麻省理工學院將在該校此前參與的“MDS”項目的研究基礎上,把其機器人項目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所謂MDS,即機動(Mobile)、靈活(Dexterous)和交際(Social)。目前麻省理工大旗幟性的機器人是Nexi,她能夠通過面部組件表達豐富的表情,同時這個機器人的手臂和手指關節還能夠自由活動。Nexi底部有一個Segway-esque平臺,靠輪子移動。在Nexi的底盤上有一個微型電腦,負責操控傳感器和作出本能反應。麻省理工大的最終目標是,在置身社會環境的學習中(Socially Situated Robot Learning)讓Nexi和MDS項目的其他機器人具備觀察和與人類互動,并且摸索出如何與人類更好的交流的能力。
Nexi的底盤以uBot5移動操作器為主,該操縱器由羅德·格魯派(Rod Grupen)教授領銜的“感知機器人實驗室”(Laboratory for Perceptual Robotics UMASS Amherst)所研發,是一個類似于Segway的動力平衡平臺。在該平臺的幫助下,機器人能以人類步行速度穿越室內環境。
肢體方面,Nexi兩個4自由度的手臂則由一系列有彈性的DOMO/WAM風格的手臂組成,設計師賦予了Nexi強有力的手臂,這樣她就可以穩定的放置物品和控制平衡。這些手臂可以拾起重達10磅的物體,一起發力時甚至要超出這個數字,而手臂的長度又允許機器人在寬闊的地面范圍內發揮作用。因此,這樣的手臂非常適合支撐趣味性較濃的研究,如機器人移動靈敏性方面或者群體操控任務——讓幾個MDS機器人一起搬運一個大型物體。
MDS機器人既可以使用限定范圍內的能源,也可以使用鋰離子電池。一個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現場可編程門列器件(FPGA)配合著發動機的控制,另外一個使用Linux接口,植入式的無線通信計算機則是動力平衡裝置,負責解決底盤和手臂的控制。為解決導航和壁障功能,研究人員還安裝了室內激光放射器。而電容性的白色外殼也不簡單,可以有效感知人類的接觸。其他植入機器人體內的無線裝置也是完善其內置計算機功能的組件,如增強其視覺、聽覺和觸覺感知等。
據相關開發人員介紹,開發這個平臺的目的是支持在人形機器人在與人交流和團隊合作以及社交學習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特別是這些機器人的腳只有 3 歲兒童的大小,但它們卻可以在普通的地面上安全的行走。麻省理工學院負責了這次項目的總體設計,麻省理工大開發了遙控部分,美國知名的工業設計公司Xitome Design則設計了這次的系統。 MDS項目的開發基金則一部分來自美國海軍研究獎金,還有一部分來自微軟科研補助金。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