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漿紙業:林漿紙一體化
據海南日報報道,從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海漿紙”)3號門走進廠區,道路兩旁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綠色的漿紙林、藍白相間的堿回收鍋爐、銀色的蒸解釜相互輝映,池塘里錦鯉和金魚悠游其中,感覺不到傳統工業廠區常有的喧囂。
這是金海漿紙正在描繪的一幅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的現代工業畫卷。
林漿紙一體化:
保護生態環境的選擇
據了解,近5年來,中國紙和紙板的生產和消費量均以兩位數增長,由于傳統“草漿造紙”產生黑液的處理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出于對保護環境的考慮,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要求由“草漿為主”變成“木漿為主”,此舉加劇造紙業對木漿的需求。2006年,中國木漿進口量已上升至世界進口量的1/4。
木漿造紙需要砍伐森林獲取木材,勢必造成森林覆蓋率的下降。
但是,瑞典和芬蘭的木漿出口量位居歐洲國家前列,同樣也是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超過70%,他們的經驗告訴中國造紙業:實施林漿紙一體化戰略,在發展制漿造紙業的基礎上,形成了保護森林的雙贏局面。
“我們堅信,只要多種一棵人工林,人類就必然會少砍一棵天然林,推行人工林建設,農民增收的同時,能緩解木材供需緊張,進而能保護日漸減少的天然林,又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公司協理李豊琳動情地向記者闡述林漿紙一體化與植樹造林的關系。
所謂“林漿紙一體化”,是指林業和紙漿造紙企業以多種形式建設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并將制漿、造紙、造林、營林、采伐與銷售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帶動林業和造紙業發展的一種模式。“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是其目標。
目前,金海漿紙已經營造百萬畝速生豐產林,金海漿紙廠已經于2005年投產,總投資136億的金海漿紙二期項目——年產160萬噸的造紙廠將在明年投產,屆時,海南林漿紙一體化產業格局將基本形成。
環保:
污染在過程中控制
傳統造紙一直被視為“污染大戶”,難以突破“白沫黑水味難聞”的困局。
據了解,采伐后處于自然風干狀態的木材,一般含有50%水分,25%纖維和25%木質素,但木漿的成分僅是纖維,而木質素就是主要的污染源——木漿黑液。這是所有漿紙廠都無法避免要產生的物質,部分生產工藝落后的漿紙廠大多是未經處理就將其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
但是,記者在金海漿紙廠區污水處理廠旁,看到了一個花叢環繞的池塘,近百條錦鯉和金魚悠游其中。錦鯉和金魚對水體的要求非常嚴格,水質受到一點污染它們就無法生存。
“池塘里的水都是經過處理后的達標排放水,大大低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李豊琳自豪地對記者說。據介紹,國家標準的噸漿耗水量是220噸,金海漿紙廠只有18噸,BOD、Tss的指標也只占國家標準的3.51%和5.73%。
這完全歸功于正在實施的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它提出一個創造性的理念——污染在過程中控制,而非末端治理。
“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而非末端治理。”李豊琳進一步解釋。金海漿紙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環保的單一制漿生產線,總投資102億元人民幣中,用于環保的24億元大部分投向生產過程而非末端治理。
記者了解到,金海漿紙廠的堿回收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堿回收爐,是金海漿紙最重要的環保設備。堿回收率達到98%,而一般漿廠僅有65-75%的堿回收率,相當于每年節省約100萬噸標煤。
因此在生產木漿的過程中,產生的含有木質素和化學藥液的制漿廢水(液),經堿回收,將木質素燃燒發電、供熱,提供全廠80%的動力,同時,實現化學藥液的循環利用,節能減廢,還有效地降低了制漿成本。
龍頭:
帶動當地經濟的“車輪”
大型工業項目是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支撐。它具有投資大、產值高、產業鏈長、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拉動力強等特點,而且大工業項目有利于經濟總量的迅速提升。
據悉,2007年,金海漿紙實現工業產值64億元,約占洋浦經濟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七分之一。年產160萬噸的造紙廠明年投產后,年產值將達200億元左右。
“金海漿紙作為洋浦經濟開發區的龍頭企業,就像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車輪,對開發區經濟、招商、就業及相關產業有很強的拉動作用。”日前,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副巡視員、投資促進中心主任時珍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目前,正在招商中的洋浦印刷包裝工業園正是依托100萬噸漿紙廠和160萬噸造紙廠而建,已經吸引來了大批香港和廣東的印刷包裝企業前來考察和洽談。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已經先期進駐在該園區,將投資5000萬元興建洋浦商業印刷項目,前期工作已經展開。
金海漿紙自建成后,公司內部直接聘用海南本地人數1486人,占全廠總人數的52.51%。160萬噸造紙項目將新增崗位2500人,其中海南當地人員將會增加,而且間接提供工作崗位共計6581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就業。
同時,160萬噸造紙項目建成后,年物資吞吐量將超過1000萬噸,年作業運輸費達數億元,將促進了洋浦海運、陸運等物流行業蓬勃發展。
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金光集團App在海南捐資5000萬元設立金光助學與環保基金,已捐資到位和即將到位資金1880萬元。
“金海漿紙將繼續加大項目實施力度,積極發揮大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努力實現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海南經濟發展,回報海南人民。”金海漿紙總經理劉漢鴻說。
挑戰極限追求完美
——訪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協理李豊琳
本報記者李關平通訊員謝文廣
“當時開發區內很多地方路還不通,或者是壞路,漿紙廠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石頭、仙人掌,街上還比較冷清。”這是金海漿紙協理李豊琳描繪的2003年洋浦印象。
年過五旬的李豊琳是位臺灣人,看起來神采奕奕,而且普通話講得特別好。他在金光集團工作了17年,2003年就來到洋浦,金海漿紙從項目動工到最終投產,整個過程他都參與其中。
“僅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我們就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環保的單一制漿生產線。”回憶起這個過程,李豊琳語氣中帶有幾分自豪。
在李豊琳看來,金海漿紙一直都在追求著可持續發展,不但包括企業自身,還包括當地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12月,金海漿紙向社會公開承諾:禁止采購來自于原始森林木材,并要求在自己的木材供應鏈中剔除被確認為高保護價值的熱帶雨林木材。
金海漿紙噸漿用水量18噸,低于國家220噸的10倍以上,但是金海漿紙并沒有滿足,正在建設中的二號鍋爐預計半個月后將投入使用,屆時,噸漿用水量將降低到10噸以下。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金海漿紙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一種信念的支撐——挑戰極限,追求完美。”金海漿紙協理李豊琳對記者說。
據李豊琳介紹,從金光集團App到每一家工廠,從最高層的管理者到生產線上的員工,每一個人在每個月、每個季度、每一年都要向公司提出“工作改善提案”,提出改善工作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對于員工的提案,管理層都要加以研究,分析可行性,一旦確定可行,相關部門就要推廣,“員工的提案得到通過,領導也要執行,提案面前人人平等”。
金光集團App在華的13家漿紙企業每年都會來個“大比拼”,比出運行效率最高的企業,2007年度,金海漿紙奪冠。
“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沒有止境的,金海漿紙“挑戰極限,追求完美”也從未停止。”李豊琳說。
按照總體規劃,金海漿紙未來將發展成為林、漿、紙、紙制品一體化的特大型聯合企業,成為聳立在洋浦經濟開發區內的紙業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紙漿造紙的典范。
這是金海漿紙正在描繪的一幅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的現代工業畫卷。
林漿紙一體化:
保護生態環境的選擇
據了解,近5年來,中國紙和紙板的生產和消費量均以兩位數增長,由于傳統“草漿造紙”產生黑液的處理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出于對保護環境的考慮,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要求由“草漿為主”變成“木漿為主”,此舉加劇造紙業對木漿的需求。2006年,中國木漿進口量已上升至世界進口量的1/4。
木漿造紙需要砍伐森林獲取木材,勢必造成森林覆蓋率的下降。
但是,瑞典和芬蘭的木漿出口量位居歐洲國家前列,同樣也是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超過70%,他們的經驗告訴中國造紙業:實施林漿紙一體化戰略,在發展制漿造紙業的基礎上,形成了保護森林的雙贏局面。
“我們堅信,只要多種一棵人工林,人類就必然會少砍一棵天然林,推行人工林建設,農民增收的同時,能緩解木材供需緊張,進而能保護日漸減少的天然林,又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公司協理李豊琳動情地向記者闡述林漿紙一體化與植樹造林的關系。
所謂“林漿紙一體化”,是指林業和紙漿造紙企業以多種形式建設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并將制漿、造紙、造林、營林、采伐與銷售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帶動林業和造紙業發展的一種模式。“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是其目標。
目前,金海漿紙已經營造百萬畝速生豐產林,金海漿紙廠已經于2005年投產,總投資136億的金海漿紙二期項目——年產160萬噸的造紙廠將在明年投產,屆時,海南林漿紙一體化產業格局將基本形成。
環保:
污染在過程中控制
傳統造紙一直被視為“污染大戶”,難以突破“白沫黑水味難聞”的困局。
據了解,采伐后處于自然風干狀態的木材,一般含有50%水分,25%纖維和25%木質素,但木漿的成分僅是纖維,而木質素就是主要的污染源——木漿黑液。這是所有漿紙廠都無法避免要產生的物質,部分生產工藝落后的漿紙廠大多是未經處理就將其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
但是,記者在金海漿紙廠區污水處理廠旁,看到了一個花叢環繞的池塘,近百條錦鯉和金魚悠游其中。錦鯉和金魚對水體的要求非常嚴格,水質受到一點污染它們就無法生存。
“池塘里的水都是經過處理后的達標排放水,大大低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李豊琳自豪地對記者說。據介紹,國家標準的噸漿耗水量是220噸,金海漿紙廠只有18噸,BOD、Tss的指標也只占國家標準的3.51%和5.73%。
這完全歸功于正在實施的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它提出一個創造性的理念——污染在過程中控制,而非末端治理。
“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而非末端治理。”李豊琳進一步解釋。金海漿紙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環保的單一制漿生產線,總投資102億元人民幣中,用于環保的24億元大部分投向生產過程而非末端治理。
記者了解到,金海漿紙廠的堿回收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堿回收爐,是金海漿紙最重要的環保設備。堿回收率達到98%,而一般漿廠僅有65-75%的堿回收率,相當于每年節省約100萬噸標煤。
因此在生產木漿的過程中,產生的含有木質素和化學藥液的制漿廢水(液),經堿回收,將木質素燃燒發電、供熱,提供全廠80%的動力,同時,實現化學藥液的循環利用,節能減廢,還有效地降低了制漿成本。
龍頭:
帶動當地經濟的“車輪”
大型工業項目是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支撐。它具有投資大、產值高、產業鏈長、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拉動力強等特點,而且大工業項目有利于經濟總量的迅速提升。
據悉,2007年,金海漿紙實現工業產值64億元,約占洋浦經濟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七分之一。年產160萬噸的造紙廠明年投產后,年產值將達200億元左右。
“金海漿紙作為洋浦經濟開發區的龍頭企業,就像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車輪,對開發區經濟、招商、就業及相關產業有很強的拉動作用。”日前,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副巡視員、投資促進中心主任時珍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目前,正在招商中的洋浦印刷包裝工業園正是依托100萬噸漿紙廠和160萬噸造紙廠而建,已經吸引來了大批香港和廣東的印刷包裝企業前來考察和洽談。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已經先期進駐在該園區,將投資5000萬元興建洋浦商業印刷項目,前期工作已經展開。
金海漿紙自建成后,公司內部直接聘用海南本地人數1486人,占全廠總人數的52.51%。160萬噸造紙項目將新增崗位2500人,其中海南當地人員將會增加,而且間接提供工作崗位共計6581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就業。
同時,160萬噸造紙項目建成后,年物資吞吐量將超過1000萬噸,年作業運輸費達數億元,將促進了洋浦海運、陸運等物流行業蓬勃發展。
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金光集團App在海南捐資5000萬元設立金光助學與環保基金,已捐資到位和即將到位資金1880萬元。
“金海漿紙將繼續加大項目實施力度,積極發揮大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努力實現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海南經濟發展,回報海南人民。”金海漿紙總經理劉漢鴻說。
挑戰極限追求完美
——訪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協理李豊琳
本報記者李關平通訊員謝文廣
“當時開發區內很多地方路還不通,或者是壞路,漿紙廠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石頭、仙人掌,街上還比較冷清。”這是金海漿紙協理李豊琳描繪的2003年洋浦印象。
年過五旬的李豊琳是位臺灣人,看起來神采奕奕,而且普通話講得特別好。他在金光集團工作了17年,2003年就來到洋浦,金海漿紙從項目動工到最終投產,整個過程他都參與其中。
“僅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我們就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環保的單一制漿生產線。”回憶起這個過程,李豊琳語氣中帶有幾分自豪。
在李豊琳看來,金海漿紙一直都在追求著可持續發展,不但包括企業自身,還包括當地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12月,金海漿紙向社會公開承諾:禁止采購來自于原始森林木材,并要求在自己的木材供應鏈中剔除被確認為高保護價值的熱帶雨林木材。
金海漿紙噸漿用水量18噸,低于國家220噸的10倍以上,但是金海漿紙并沒有滿足,正在建設中的二號鍋爐預計半個月后將投入使用,屆時,噸漿用水量將降低到10噸以下。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金海漿紙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一種信念的支撐——挑戰極限,追求完美。”金海漿紙協理李豊琳對記者說。
據李豊琳介紹,從金光集團App到每一家工廠,從最高層的管理者到生產線上的員工,每一個人在每個月、每個季度、每一年都要向公司提出“工作改善提案”,提出改善工作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對于員工的提案,管理層都要加以研究,分析可行性,一旦確定可行,相關部門就要推廣,“員工的提案得到通過,領導也要執行,提案面前人人平等”。
金光集團App在華的13家漿紙企業每年都會來個“大比拼”,比出運行效率最高的企業,2007年度,金海漿紙奪冠。
“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沒有止境的,金海漿紙“挑戰極限,追求完美”也從未停止。”李豊琳說。
按照總體規劃,金海漿紙未來將發展成為林、漿、紙、紙制品一體化的特大型聯合企業,成為聳立在洋浦經濟開發區內的紙業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紙漿造紙的典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