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玻璃出口高速增長,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平板玻璃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國平板玻璃企業數量、浮法玻璃生產線數量、平板玻璃年產量三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由于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我國平板玻璃產能不斷擴大,出口持續快速增長。
廣東省是我國平板玻璃的主要產地和出口省份,據海關統計,1-2月廣東省共出口平板玻璃596.3萬平方米,價值1379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別增長1.4倍和1.7倍,其中:一般貿易是主要出口貿易方式。主要出口至歐盟、印度。1-2月,對歐盟出口156.9萬平方米,增長4.4倍,占同期廣東省平板玻璃出口量的26.3%;對印度出口130.5萬平方米,增長2.4倍。外商投資企業占主導地位,私營企業快速增長。1-2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91.6萬平方米,增長1.4倍,占同期出口總量的65.7%;私營企業出口157.5萬平方米,增長2倍。同時浮法玻璃出口占近8成。1-2月,出口浮法玻璃454.8萬平方米,增長1.3倍,占出口總量的76.3%;出口拉制或吹制的平板玻璃113.4萬平方米,增長1.3倍。出口均價穩中有升。1-2月,出口均價為2.3美元/平方米,增長12.2%。不同性質企業均價漲跌各異,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均價為2.7美元/平方米,增長29.9%;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均價為1.6美元/平方米和1.3美元/平方米,分別下降20.6%和32.5%。
為遏制平板玻璃投資過熱,去年9月份起我國將平板玻璃的出口退稅由13%降至11%,在出口退稅率下調的背景下,平板玻璃出口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應當警惕行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產能擴張過快,效益下降。近年來我國平板玻璃行業不斷擴張,產能過剩,各企業競先壓價,導致惡性競爭。據玻璃協會統計,去年國內浮法玻璃新增產能超過7600萬重箱,增長速度很快。不僅新建浮法生產線較多,國內“小玻璃”也在擴能改造,導致國內平板玻璃產能過剩、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大出口競爭壓力。
二、能耗高,污染重,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我國現有的平板玻璃生產工藝已與國際接軌,但在產品質量和能耗上與國際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我國浮法玻璃的平均能耗為7800 kJ/kg,要比國際平均水平6500kJ/kg高出20%,同時由于以煤和重油為主要燃料的火焰爐占90%左右,生產過程中極易造成空氣污染。
三、國外玻璃產業有加快向國內轉移趨勢,加劇了國內能耗和環保問題。國外平板玻璃的主要生產企業以收購、控股、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已在華擁有多條浮法生產線,其產能擴張加劇了國內能源緊張的形勢,同時也造成大量原料資源流失,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加大了節能和環保的壓力。
四、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平板玻璃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技術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創新產品較少,主要產能集中于中、低檔產品。目前國內高檔優質浮法玻璃的生產線過少,其產量僅占總產量的10%。
五、出口頻遭貿易壁壘。我國玻璃產品建線成本較低,具有出口價格優勢,但隨著國內平板玻璃出口量的不斷增大,遭遇國外反傾銷的風險增大。2002年以來,已有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先后對我國出口的浮法玻璃、汽車玻璃等玻璃產品采取反傾銷調查或保障措施。
針對平板玻璃國內生產和出口中存在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和生產企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一是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行業投資的引導和調控,控制國內玻璃生產線的新增數量,優化產業結構;二是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應積極開發中高檔新型產品,研發安全、節能、環保產品,加大深加工玻璃產品出口的比例;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強協調配合和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企業要加強自律意識,擺脫低價傾銷無序競爭的局面;四是企業間加強溝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和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積極做好反傾銷預警工作。
廣東省是我國平板玻璃的主要產地和出口省份,據海關統計,1-2月廣東省共出口平板玻璃596.3萬平方米,價值1379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別增長1.4倍和1.7倍,其中:一般貿易是主要出口貿易方式。主要出口至歐盟、印度。1-2月,對歐盟出口156.9萬平方米,增長4.4倍,占同期廣東省平板玻璃出口量的26.3%;對印度出口130.5萬平方米,增長2.4倍。外商投資企業占主導地位,私營企業快速增長。1-2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91.6萬平方米,增長1.4倍,占同期出口總量的65.7%;私營企業出口157.5萬平方米,增長2倍。同時浮法玻璃出口占近8成。1-2月,出口浮法玻璃454.8萬平方米,增長1.3倍,占出口總量的76.3%;出口拉制或吹制的平板玻璃113.4萬平方米,增長1.3倍。出口均價穩中有升。1-2月,出口均價為2.3美元/平方米,增長12.2%。不同性質企業均價漲跌各異,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均價為2.7美元/平方米,增長29.9%;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均價為1.6美元/平方米和1.3美元/平方米,分別下降20.6%和32.5%。
為遏制平板玻璃投資過熱,去年9月份起我國將平板玻璃的出口退稅由13%降至11%,在出口退稅率下調的背景下,平板玻璃出口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應當警惕行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產能擴張過快,效益下降。近年來我國平板玻璃行業不斷擴張,產能過剩,各企業競先壓價,導致惡性競爭。據玻璃協會統計,去年國內浮法玻璃新增產能超過7600萬重箱,增長速度很快。不僅新建浮法生產線較多,國內“小玻璃”也在擴能改造,導致國內平板玻璃產能過剩、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大出口競爭壓力。
二、能耗高,污染重,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我國現有的平板玻璃生產工藝已與國際接軌,但在產品質量和能耗上與國際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我國浮法玻璃的平均能耗為7800 kJ/kg,要比國際平均水平6500kJ/kg高出20%,同時由于以煤和重油為主要燃料的火焰爐占90%左右,生產過程中極易造成空氣污染。
三、國外玻璃產業有加快向國內轉移趨勢,加劇了國內能耗和環保問題。國外平板玻璃的主要生產企業以收購、控股、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已在華擁有多條浮法生產線,其產能擴張加劇了國內能源緊張的形勢,同時也造成大量原料資源流失,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加大了節能和環保的壓力。
四、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平板玻璃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技術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創新產品較少,主要產能集中于中、低檔產品。目前國內高檔優質浮法玻璃的生產線過少,其產量僅占總產量的10%。
五、出口頻遭貿易壁壘。我國玻璃產品建線成本較低,具有出口價格優勢,但隨著國內平板玻璃出口量的不斷增大,遭遇國外反傾銷的風險增大。2002年以來,已有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先后對我國出口的浮法玻璃、汽車玻璃等玻璃產品采取反傾銷調查或保障措施。
針對平板玻璃國內生產和出口中存在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和生產企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一是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行業投資的引導和調控,控制國內玻璃生產線的新增數量,優化產業結構;二是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應積極開發中高檔新型產品,研發安全、節能、環保產品,加大深加工玻璃產品出口的比例;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強協調配合和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企業要加強自律意識,擺脫低價傾銷無序競爭的局面;四是企業間加強溝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和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積極做好反傾銷預警工作。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