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研發出一項低成本生態治水新技術
華南農業大學14日發布了一項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新污水處理方法——微藻生態透析技術。
專家在發布現場介紹,國內目前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出的水雖然去除了部分污染物,但氮、磷含量仍然很高,這樣的水排入河流和湖泊后仍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引發微藻,使水體變黑變臭。
“我們處理污水的創新之處在于‘以污養藻、以藻養魚’。”該項技術的課題組成員、廣東省農科院水產研究室的石和榮博士介紹,該項治水模式的原理是:首先對水體進行透析,除去污水內大量抑制藻類生長的洗滌劑、石油類成分以及微量重金屬元素;第二步是投放環保調節劑、增加氧氣等,創造一個有利于藻類快速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藻類在人工控制的系統內生成巨量生物膜;第三步是通過擁有專利的透析系統,將水中99%以上的藻類和懸浮物結粒富集上浮,然后通過放養食藻魚或人工方法進行轉化清除。
該項技術的專利權人鄭永旭介紹,該項技術投資較少,投入僅是污水廠的10%—15%,維護周期為20天左右。
據悉,該項技術于2007年底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權,并已經在廣州蘭圃公園、越秀公園,北京南護城河和涼水河的治理項目中成功運用。
專家在發布現場介紹,國內目前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出的水雖然去除了部分污染物,但氮、磷含量仍然很高,這樣的水排入河流和湖泊后仍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引發微藻,使水體變黑變臭。
“我們處理污水的創新之處在于‘以污養藻、以藻養魚’。”該項技術的課題組成員、廣東省農科院水產研究室的石和榮博士介紹,該項治水模式的原理是:首先對水體進行透析,除去污水內大量抑制藻類生長的洗滌劑、石油類成分以及微量重金屬元素;第二步是投放環保調節劑、增加氧氣等,創造一個有利于藻類快速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藻類在人工控制的系統內生成巨量生物膜;第三步是通過擁有專利的透析系統,將水中99%以上的藻類和懸浮物結粒富集上浮,然后通過放養食藻魚或人工方法進行轉化清除。
該項技術的專利權人鄭永旭介紹,該項技術投資較少,投入僅是污水廠的10%—15%,維護周期為20天左右。
據悉,該項技術于2007年底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權,并已經在廣州蘭圃公園、越秀公園,北京南護城河和涼水河的治理項目中成功運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