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急需完善產業鏈條
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比較復雜的產業鏈條,包括多晶硅原材料制造、硅錠和硅片、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系統(太陽能電站)等系列環節。太陽能光伏發電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比較成熟的技術,其應用的市場障礙主要是成本過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仍在4-6元/千瓦時左右,與商業化應用有相當的距離。
產業鏈呈“金字塔”分布
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年產量長期徘徊在全球產量的1%左右,但自2004年,在國際光伏市場,尤其是德國、日本市場強大需求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到2006年達到世界份額的10%以上,僅次于日本、德國,居世界第三。同時,我國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截至目前,國內已有10家光伏企業赴海外上市。
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光伏產業鏈5個環節中所涉及的企業數量依次大幅增加,整個鏈條呈金字塔形分布。據統計,截至2007年7月,在海外上市的10家光伏企業中,涉及到硅料生產的僅一家,而且涉及的只是半導體材料再回收,并非硅料工業晶硅生產;僅有4家企業涉及硅片生產,太陽電池和組件環節各8家,應用系統環節涉及6家。
上游產業(多晶硅、硅錠/片)生產能力小,下游產業(組件的封裝)能力大,光伏產業鏈中這一不平衡發展局面造成國際市場多晶硅原料的短缺和漲價。自2006年,一些光伏生產企業開始考慮硅材料的生產,有望在2009年前后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
光伏產業的“短板”
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太陽能級多晶硅原材料生產主要由原本為半導體工業生產超純多晶硅的生產商提供。世界多晶硅的產量2005年為28750噸,其中半導體級為20250噸,太陽能級為8500噸。半導體級需求量約為19000噸,略有過剩;太陽能級的需求量為15600噸,供不應求。近年來,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快速增加,直接拉動了多晶硅需求的迅猛增長。全球多晶硅由供過于求轉向供不應求。受此影響,作為太陽能電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價格快速上漲。
中國多晶硅工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中期實現了產業化,到70年代,生產廠家曾經發展到20多家。但由于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消耗大,成本高等原因,絕大部分企業虧損而相繼停產或轉產。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晶硅的生產主要以峨嵋半導體材料廠、洛陽中硅和新光硅業為主,年產量不足1000噸。
我國目前有很多企業正在投資建立年產千噸以上的超純多晶硅生產線,這些項目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獲得可靠的生產技術。目前國際上擁有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國家并不多,而他們對多晶硅的生產技術完全保密,整個多晶硅原材料的生產供應呈壟斷局面。
與光伏產業鏈其它環節相比,超純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復雜程度、經濟投資規模、建設周期等都要大得多,因此對快速啟動的光伏市場響應速度也遠比其它環節遲緩得多,大約要3-4年的時間,這就造成了太陽能級硅原材料自2004年起的短缺和緊張問題。
國內市場亟待開拓
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這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特點之一。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失衡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目前,隨著眾多企業投資多晶硅,太陽能級硅材料短缺的狀況在未來幾年內應該可以緩解。但與此同時,我國光伏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不但滯后于世界市場的發展速度,而且遠遠落后于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致使95%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國外。
但是,由于多晶硅在幾年時間價格暴漲了近10倍,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也開始扶植本國企業,使得國內企業的市場拓展變得更加困難。
光伏市場的嚴重滯后既與能源可持續發展不協調,又給光伏產業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制約。因此,國內的光伏市場亟待開拓與發展。
產業鏈呈“金字塔”分布
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年產量長期徘徊在全球產量的1%左右,但自2004年,在國際光伏市場,尤其是德國、日本市場強大需求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到2006年達到世界份額的10%以上,僅次于日本、德國,居世界第三。同時,我國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截至目前,國內已有10家光伏企業赴海外上市。
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光伏產業鏈5個環節中所涉及的企業數量依次大幅增加,整個鏈條呈金字塔形分布。據統計,截至2007年7月,在海外上市的10家光伏企業中,涉及到硅料生產的僅一家,而且涉及的只是半導體材料再回收,并非硅料工業晶硅生產;僅有4家企業涉及硅片生產,太陽電池和組件環節各8家,應用系統環節涉及6家。
上游產業(多晶硅、硅錠/片)生產能力小,下游產業(組件的封裝)能力大,光伏產業鏈中這一不平衡發展局面造成國際市場多晶硅原料的短缺和漲價。自2006年,一些光伏生產企業開始考慮硅材料的生產,有望在2009年前后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
光伏產業的“短板”
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太陽能級多晶硅原材料生產主要由原本為半導體工業生產超純多晶硅的生產商提供。世界多晶硅的產量2005年為28750噸,其中半導體級為20250噸,太陽能級為8500噸。半導體級需求量約為19000噸,略有過剩;太陽能級的需求量為15600噸,供不應求。近年來,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快速增加,直接拉動了多晶硅需求的迅猛增長。全球多晶硅由供過于求轉向供不應求。受此影響,作為太陽能電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價格快速上漲。
中國多晶硅工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中期實現了產業化,到70年代,生產廠家曾經發展到20多家。但由于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消耗大,成本高等原因,絕大部分企業虧損而相繼停產或轉產。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晶硅的生產主要以峨嵋半導體材料廠、洛陽中硅和新光硅業為主,年產量不足1000噸。
我國目前有很多企業正在投資建立年產千噸以上的超純多晶硅生產線,這些項目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獲得可靠的生產技術。目前國際上擁有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國家并不多,而他們對多晶硅的生產技術完全保密,整個多晶硅原材料的生產供應呈壟斷局面。
與光伏產業鏈其它環節相比,超純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復雜程度、經濟投資規模、建設周期等都要大得多,因此對快速啟動的光伏市場響應速度也遠比其它環節遲緩得多,大約要3-4年的時間,這就造成了太陽能級硅原材料自2004年起的短缺和緊張問題。
國內市場亟待開拓
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這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特點之一。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失衡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目前,隨著眾多企業投資多晶硅,太陽能級硅材料短缺的狀況在未來幾年內應該可以緩解。但與此同時,我國光伏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不但滯后于世界市場的發展速度,而且遠遠落后于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致使95%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國外。
但是,由于多晶硅在幾年時間價格暴漲了近10倍,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也開始扶植本國企業,使得國內企業的市場拓展變得更加困難。
光伏市場的嚴重滯后既與能源可持續發展不協調,又給光伏產業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制約。因此,國內的光伏市場亟待開拓與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美、德、日三國數控機床發展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