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閨中” :緊固件出口品牌稀缺
“海鹽縣工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06年11月底,海鹽縣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各類企業202家,而只有41家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外進行了商標注冊。在擁有自有品牌出口的企業中,有21家企業在國外進行了商標注冊,但在出口過程中,由于國外客戶的原因使用自有商標品牌出口的不到10種。”
據記者報道,海鹽600多家標準件企業生產的螺母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0%,但僅有12件注冊商標;雖然擁有自有品牌出口的21家企業在國內外注冊了商標,但在出口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使用自有商標品牌出口的不到10種……前不久,海鹽工商部門對出口商品企業創牌情況進行的一次調研顯示:出口商品附加值低、貼牌加工為主、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已經成為出口企業創牌的“瓶頸”。
“近年來,海鹽縣進出口貿易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但出口增長方式總體上屬于粗放的數量增長型,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出口商品。”海鹽縣工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去年11月底,海鹽縣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各類企業202家,而只有41家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外進行了商標注冊,如“猛士”、“宇星”等。在擁有自有品牌出口的企業中,有21家企業在國外進行了商標注冊,但在出口過程中,由于國外客戶的原因使用自有商標品牌出口的不到10種。
“在自營進出口企業中,貼牌加工是主要的生產模式,多數企業主認為做外貿主要根據外商要求,如要品牌也是根據外商要求做貼牌加工為主,而做貼牌加工同樣能賺錢,導致一些企業創牌意識不強。”一名企業負責人坦言,創一個品牌需要大量投入,花費大量的精力最終也不一定能成功,不如做貼牌加工省事。海鹽一名工商人員介紹說,由于受這種意識制約,該縣600多家標準緊固件企業外銷量占總銷售收入的80%,其中螺母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0%,但卻只有12件注冊商標,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其實,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檔次的產品才是難走品牌路的真正原因。”有關人士認為,企業技術進步是創造一流品牌的關鍵,是品牌成長的基礎支撐,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創造出品牌。據了解,海鹽縣出口商品如玩具、標準件、服裝等種類,低科技含量的產品占了60%,這些產品的企業在確定企業發展方向時,多數企業并未選擇高新技術產業,而在原有的產品上進行“量”的擴張,或在另一些低檔次的產品生產上進行所謂“跨行業”的資本投入。生產設備、生產方式、產品技術含量都在低水平的循環中,在行業內不具有競爭優勢,因而無法形成大的產品群,影響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導致創牌之路艱辛。
產品雖然出口,但品牌卻“待字閨中”。有關人士指出,企業忽視品牌現象在海鹽市并不少見。所以,政府應在金融、財政、稅收、電力、國外股票上市等各個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為品牌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抓好高新技術產品、特色產品和傳統商品的品牌培育工作,集中力量,培育幾個在國外有較大影響、具備創國際品牌能力的生產生活消費類產品,逐步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戰略意識和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出口產品企業的品牌唱響國內,走向國際,創造更多的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
據記者報道,海鹽600多家標準件企業生產的螺母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0%,但僅有12件注冊商標;雖然擁有自有品牌出口的21家企業在國內外注冊了商標,但在出口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使用自有商標品牌出口的不到10種……前不久,海鹽工商部門對出口商品企業創牌情況進行的一次調研顯示:出口商品附加值低、貼牌加工為主、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已經成為出口企業創牌的“瓶頸”。
“近年來,海鹽縣進出口貿易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但出口增長方式總體上屬于粗放的數量增長型,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出口商品。”海鹽縣工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去年11月底,海鹽縣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各類企業202家,而只有41家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外進行了商標注冊,如“猛士”、“宇星”等。在擁有自有品牌出口的企業中,有21家企業在國外進行了商標注冊,但在出口過程中,由于國外客戶的原因使用自有商標品牌出口的不到10種。
“在自營進出口企業中,貼牌加工是主要的生產模式,多數企業主認為做外貿主要根據外商要求,如要品牌也是根據外商要求做貼牌加工為主,而做貼牌加工同樣能賺錢,導致一些企業創牌意識不強。”一名企業負責人坦言,創一個品牌需要大量投入,花費大量的精力最終也不一定能成功,不如做貼牌加工省事。海鹽一名工商人員介紹說,由于受這種意識制約,該縣600多家標準緊固件企業外銷量占總銷售收入的80%,其中螺母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0%,但卻只有12件注冊商標,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其實,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檔次的產品才是難走品牌路的真正原因。”有關人士認為,企業技術進步是創造一流品牌的關鍵,是品牌成長的基礎支撐,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創造出品牌。據了解,海鹽縣出口商品如玩具、標準件、服裝等種類,低科技含量的產品占了60%,這些產品的企業在確定企業發展方向時,多數企業并未選擇高新技術產業,而在原有的產品上進行“量”的擴張,或在另一些低檔次的產品生產上進行所謂“跨行業”的資本投入。生產設備、生產方式、產品技術含量都在低水平的循環中,在行業內不具有競爭優勢,因而無法形成大的產品群,影響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導致創牌之路艱辛。
產品雖然出口,但品牌卻“待字閨中”。有關人士指出,企業忽視品牌現象在海鹽市并不少見。所以,政府應在金融、財政、稅收、電力、國外股票上市等各個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為品牌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抓好高新技術產品、特色產品和傳統商品的品牌培育工作,集中力量,培育幾個在國外有較大影響、具備創國際品牌能力的生產生活消費類產品,逐步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戰略意識和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出口產品企業的品牌唱響國內,走向國際,創造更多的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