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晶硅擴產熱情不減 技術水平面臨考驗
多晶硅產能陸續釋放
2007年多晶硅價格繼續保持上漲,但增幅趨緩,全年保持在高位運行。尤其是國內價格,始終在230美元以上。在多晶硅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具有多晶硅生產能力的企業全力擴產,原有產能滿負荷生產,新建項目加快進度。
洛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謝興民介紹說,目前,國內多晶硅的價格與國外長期訂單的價格仍然是兩條軌跡,就國內多晶硅的產量與價格來說,在多晶硅的供給方面,2007年是國內多晶硅釋放產能的開始,在2008年會陸續增加,大規模的產能增加在2009年。2009年會成為多晶硅產量的一個爆發期。
有資料顯示,目前,中硅高科一期300噸生產線迅速達產,今年5月二期700噸生產線投產,目前生產穩定。新光硅業1260噸項目3月份開始正常生產,預計全年可以達到300噸以上。此外,一些民營企業的小規模多晶硅線也開始投產,加上四川峨嵋半導體廠的擴產,2007年國內多晶硅可以達到1100噸至1200噸。
謝興民認為,從需求方面看,2007年主要有三種力量推動需求增長。第一,是光伏電池生產企業的正常生產需求,以尚德、英利等主導生產企業為代表。第二,是籌備上市企業的硅料囤積需求,為取得一個好的發行價格,不惜以較高價格購買大批硅料。第三,投機需求,此類需求不是用于生產,純粹用于炒作,以牟取流通利潤。“以上三種力量,第一種是理智的需求型,取得多晶硅是用于生產,滿足市場,其對原料的爭奪是為了占有主動,保證生產,一旦價格高于其承受能力,就不再接受。第二種是搶奪型,其為了滿足上市需求,可以超過正常生產的價格搶購。第三種是投機型,跟隨主流需求順勢操。”謝興民分析認為。
謝興民告訴記者,2008年,生產需求會繼續擴大,上市需求會減少,總體來說,多晶硅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但繼續推高價格的力量已經減弱,并且隨著2008年底及2009年初國內多晶硅項目的陸續投產,市場會提前做出反應,促使價格下降。這其中,投資需求可能會導致提前出貨,成為價格下降的助推者。“因此,考慮供需雙方的情況,2008年多晶硅價格有可能出現拐點,開始走入下降通道。”謝興民認為。
國金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張帥也認為:“綜合考慮傳統大廠的擴產、新廠的建設和新技術的使用等因素,我們認為硅料供應的緊張形勢將在2008年底2009年初得到一定的緩解,價格也將從目前的高位有所回落。”
本土多晶硅企業肩負重任
雖然我國硅材料產業在缺少技術等不利情況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不可否認,硅材料供應仍然是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增長的最大障礙。河北工業大學教授任丙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全球范圍內的多晶硅短缺和產業鏈的畸形構架已嚴重地制約了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多晶硅短缺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的瓶頸。由于多晶硅產業的高技術難度,投資巨大和擴產周期較長,再加上技術封鎖以及無限增長的終端市場,預測10年內很難實現該產業鏈的匹配平衡。由于中國多晶硅技術落后,產量還不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
“在我國,由于國外封鎖,中國缺少千噸技術,故大規模的改良西門子法投資大、風險大。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約20家企業曾想做多晶硅項目,但直到現在也僅有新光硅業、峨嵋和洛陽中硅3家在起步后的艱苦奮斗之中,它們肩負著中華民族的重托,道路是艱難的,它們是中國光伏產業的希望。”任丙彥教授說。
中國的光伏產業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相比,在原材料上處于不平等的起跑線上。“糧草不足”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之大忌。中國的光伏產業材料、市場、核心技術“三頭在外”,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路在何方?任丙彥教授強調,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在狹縫中發展起來的,仿佛是一個缺奶的嬰兒,既可憐又頑強,強烈的呼吁政府支持。如果不發展,將永遠落后,只有自力更生、奮起直追,中華民族才有希望。
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雖然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們也看到,多晶硅項目無序上馬,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還是非常嚴重的。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桐認為,多晶硅材料產業的投資資金和技術門檻都很高,一個西門子法千噸級規模的多晶硅項目,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的多晶硅項目,很多項目工藝技術裝備基本雷同,總體技術水平有待驗證或完善提高。如果形成無序上馬、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將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給企業和國家造成損失。
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在合理布局、有效調控的基礎上實現晶體硅產能擴張。企業應加緊對太陽能級硅材料的研發,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從而從根本上扭轉材料供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若不以自主知識產權改變國內多晶硅的生產現狀,加快多晶硅生產企業擴建或新建步伐,我國多晶硅產業就無法擺脫受制于國際市場的狀況,甚至將危及我國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和光伏產業。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硅材料副總工程師嚴大洲介紹說,為加快我國多晶硅具有自主產權的產業化技術研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改委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科學技術部設立了“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開展改良西門子法生產過程中還原爐系統、氫化系統、尾氣干法回收系統以及全過程自動化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信息產業部也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方式支持了“太陽能電池用多晶硅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了“高純硅材料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的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及時有效地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化發展。
2007年多晶硅價格繼續保持上漲,但增幅趨緩,全年保持在高位運行。尤其是國內價格,始終在230美元以上。在多晶硅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具有多晶硅生產能力的企業全力擴產,原有產能滿負荷生產,新建項目加快進度。
洛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謝興民介紹說,目前,國內多晶硅的價格與國外長期訂單的價格仍然是兩條軌跡,就國內多晶硅的產量與價格來說,在多晶硅的供給方面,2007年是國內多晶硅釋放產能的開始,在2008年會陸續增加,大規模的產能增加在2009年。2009年會成為多晶硅產量的一個爆發期。
有資料顯示,目前,中硅高科一期300噸生產線迅速達產,今年5月二期700噸生產線投產,目前生產穩定。新光硅業1260噸項目3月份開始正常生產,預計全年可以達到300噸以上。此外,一些民營企業的小規模多晶硅線也開始投產,加上四川峨嵋半導體廠的擴產,2007年國內多晶硅可以達到1100噸至1200噸。
謝興民認為,從需求方面看,2007年主要有三種力量推動需求增長。第一,是光伏電池生產企業的正常生產需求,以尚德、英利等主導生產企業為代表。第二,是籌備上市企業的硅料囤積需求,為取得一個好的發行價格,不惜以較高價格購買大批硅料。第三,投機需求,此類需求不是用于生產,純粹用于炒作,以牟取流通利潤。“以上三種力量,第一種是理智的需求型,取得多晶硅是用于生產,滿足市場,其對原料的爭奪是為了占有主動,保證生產,一旦價格高于其承受能力,就不再接受。第二種是搶奪型,其為了滿足上市需求,可以超過正常生產的價格搶購。第三種是投機型,跟隨主流需求順勢操。”謝興民分析認為。
謝興民告訴記者,2008年,生產需求會繼續擴大,上市需求會減少,總體來說,多晶硅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但繼續推高價格的力量已經減弱,并且隨著2008年底及2009年初國內多晶硅項目的陸續投產,市場會提前做出反應,促使價格下降。這其中,投資需求可能會導致提前出貨,成為價格下降的助推者。“因此,考慮供需雙方的情況,2008年多晶硅價格有可能出現拐點,開始走入下降通道。”謝興民認為。
國金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張帥也認為:“綜合考慮傳統大廠的擴產、新廠的建設和新技術的使用等因素,我們認為硅料供應的緊張形勢將在2008年底2009年初得到一定的緩解,價格也將從目前的高位有所回落。”
本土多晶硅企業肩負重任
雖然我國硅材料產業在缺少技術等不利情況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不可否認,硅材料供應仍然是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增長的最大障礙。河北工業大學教授任丙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全球范圍內的多晶硅短缺和產業鏈的畸形構架已嚴重地制約了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多晶硅短缺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的瓶頸。由于多晶硅產業的高技術難度,投資巨大和擴產周期較長,再加上技術封鎖以及無限增長的終端市場,預測10年內很難實現該產業鏈的匹配平衡。由于中國多晶硅技術落后,產量還不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
“在我國,由于國外封鎖,中國缺少千噸技術,故大規模的改良西門子法投資大、風險大。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約20家企業曾想做多晶硅項目,但直到現在也僅有新光硅業、峨嵋和洛陽中硅3家在起步后的艱苦奮斗之中,它們肩負著中華民族的重托,道路是艱難的,它們是中國光伏產業的希望。”任丙彥教授說。
中國的光伏產業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相比,在原材料上處于不平等的起跑線上。“糧草不足”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之大忌。中國的光伏產業材料、市場、核心技術“三頭在外”,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路在何方?任丙彥教授強調,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在狹縫中發展起來的,仿佛是一個缺奶的嬰兒,既可憐又頑強,強烈的呼吁政府支持。如果不發展,將永遠落后,只有自力更生、奮起直追,中華民族才有希望。
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雖然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們也看到,多晶硅項目無序上馬,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還是非常嚴重的。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桐認為,多晶硅材料產業的投資資金和技術門檻都很高,一個西門子法千噸級規模的多晶硅項目,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的多晶硅項目,很多項目工藝技術裝備基本雷同,總體技術水平有待驗證或完善提高。如果形成無序上馬、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將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給企業和國家造成損失。
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在合理布局、有效調控的基礎上實現晶體硅產能擴張。企業應加緊對太陽能級硅材料的研發,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從而從根本上扭轉材料供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若不以自主知識產權改變國內多晶硅的生產現狀,加快多晶硅生產企業擴建或新建步伐,我國多晶硅產業就無法擺脫受制于國際市場的狀況,甚至將危及我國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和光伏產業。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硅材料副總工程師嚴大洲介紹說,為加快我國多晶硅具有自主產權的產業化技術研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改委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科學技術部設立了“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開展改良西門子法生產過程中還原爐系統、氫化系統、尾氣干法回收系統以及全過程自動化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信息產業部也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方式支持了“太陽能電池用多晶硅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了“高純硅材料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的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及時有效地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化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成一重點實驗室
下一篇:國內減振器市場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