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關鍵詞解讀 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
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記者從領軍者的表述中提取三個關鍵詞,或預示著機器人的未來方向。
“智”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指出,前瞻未來,智能化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引擎,成為企業和國家發展層級的重要分水嶺。
智能也是機器人的分水嶺。經過數十年發展,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已取得長足進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認為,智能機器人需經歷“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三個階段,目前重點突破的是感知智能,即“可以實現機器人在制造領域或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譚鐵牛看來,機器人已在一些單項能力方面超越人類智能,比如日本的仿人機器人、美國的獵豹機器人、中科院自動化所的虹膜識別等。
“智能機器人很難說比人聰明。”譚鐵牛說,現有人工智能系統“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認為,人工智能仍將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主要方向,比如德國提出的工業4.0以“智能化”為特征,表現在讓設備和被加工的零件都有感知功能。
“制”
中國需要機器人。這種需求既體現在日常生活,更在于“智能制造”。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表示,當前中國制造業中勞動力短缺與工人工資的上升,使人力成本上升,機器人被企業視作最好的替代方法。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而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技術支撐,這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他說,作為正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制造業大國,需要通過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來保證產品質量,也需要“機器換人”來保持中國制造的心理。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機器人平均密度約為0.3%,是全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原因在于機器人技術無法支撐,不具備替代人工作的條件。
數據還反映出中國機器人制造業的尷尬。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份額僅有13%,95%的國內企業聚集在機器人產業下游環節,而上游利潤價值最高,減速機、電機和控制器等分別占機器人成本的35%、10%。
曲道奎提出,中國應盡快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打造機器人相關平臺來支撐制造產業發展,避免技術空心化、應用低端化和市場邊緣化。
“治”
展會內的機器人展品琳瑯滿目,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的展臺似乎并不起眼。中新社記者從這里了解到,這家依托工信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成立的公共服務平臺,將與其他機構一起在兩三年內形成中國機器人的檢測與評定標準。
“現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是質量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該中心項目經理張文博對記者說,目前因為工業機器人基本是由國外引進,所以依據歐洲、日本等標準。而部分服務機器人在國內歸入家用電子產品,質檢總局僅有電器安全方面的認證。“未來機器人產業爆發增長,國內廠商所占份額提高,我們要盡快形成檢測機制”。
如何“治理”機器人也是全球專家的關注熱點。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主席顧問中村道治說,日本在2010年就已建立服務機器人安全中心,目的是為制定服務機器人的安全檢測標準,目前已對包括出行輔助機器人在內的多款機器人開展安全評估。他還呼吁建立國際通用的機器人安全標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