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船業逐步擺脫依賴"外腦"
去年年底我國首套船舶自動化嵌入式系統問世;今年9月,我國首個國產化船舶電站成套設備誕生。我國造船產量在邁入世界第一方陣的同時,國內一場提高船舶設備國產化率的技術戰役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到2006年,我國造船產量占世界造船的份額達到22%,新承接和手持的船舶訂單已超過日本,進入世界造船業的第一方陣。但同時,我國船舶配套業的本土化率為45%,國產化比例甚至不足20%。而且,本土設備主要在一些中低檔船舶中應用,而附加值較高的高檔船上所用設備,本土化率不足20%,國產設備在這一市場領域基本處于“缺席”狀態。世界造船強國日本、韓國的船舶設備國產率均高達80-90%。雖然我國在造船噸位方面已成為世界大國,但所造船舶大多是“黃皮膚”(船殼中國制造)、“白內心”(高技術船舶設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香蕉船”。
為使我國盡快向造船強國轉變,在政府項目支持下,國內各大船舶研究所紛紛聯手攻關。從去年下半年起,技術上的一系列突破,使船舶設備國產化露出了一線曙光:去年10月,在上海市科委“面向船舶機艙自動化嵌入式系統研究”項目支持下,中船重工集團第七〇四所、第七一一所和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經過近2年的攻關,共同研發出了國內首套船舶自動化嵌入式系統,并制定出一套相應標準,打破了我國船舶一直依賴“外腦”的局面;今年2月,上海重型機器廠設計制造出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16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年內投入使用后將可實現船用曲軸的國產化;今年9月,在國家發改委“船舶電站成套設備研制”的項目支持下,七〇四所、陜柴重工、河南柴油機集團公司共同打造出了我國首臺船舶電站成套設備,再次從技術上突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
但業內人士卻并不樂觀,因為從實現技術突破,到市場認可,還有漫長的道路。船東是否愿意使用、售后聯網服務、怎樣與國外同行競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我國船舶設備行業的發展,和許多民族工業一樣,還需要更多的國家政策、資金和信心上的支持,以及國內用戶的優先采購。最近有好消息傳來,船舶電站設備的三臺主機也已有主顧。盡管訂單并未潮涌而至,卻仍然體現出小荷露角的新鮮活力。同時,政府的支持也不斷加碼。上海市科委發展計劃處處長陳杰告訴記者,上海將進一步加大船舶設備發展的推進力度。
到2006年,我國造船產量占世界造船的份額達到22%,新承接和手持的船舶訂單已超過日本,進入世界造船業的第一方陣。但同時,我國船舶配套業的本土化率為45%,國產化比例甚至不足20%。而且,本土設備主要在一些中低檔船舶中應用,而附加值較高的高檔船上所用設備,本土化率不足20%,國產設備在這一市場領域基本處于“缺席”狀態。世界造船強國日本、韓國的船舶設備國產率均高達80-90%。雖然我國在造船噸位方面已成為世界大國,但所造船舶大多是“黃皮膚”(船殼中國制造)、“白內心”(高技術船舶設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香蕉船”。
為使我國盡快向造船強國轉變,在政府項目支持下,國內各大船舶研究所紛紛聯手攻關。從去年下半年起,技術上的一系列突破,使船舶設備國產化露出了一線曙光:去年10月,在上海市科委“面向船舶機艙自動化嵌入式系統研究”項目支持下,中船重工集團第七〇四所、第七一一所和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經過近2年的攻關,共同研發出了國內首套船舶自動化嵌入式系統,并制定出一套相應標準,打破了我國船舶一直依賴“外腦”的局面;今年2月,上海重型機器廠設計制造出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16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年內投入使用后將可實現船用曲軸的國產化;今年9月,在國家發改委“船舶電站成套設備研制”的項目支持下,七〇四所、陜柴重工、河南柴油機集團公司共同打造出了我國首臺船舶電站成套設備,再次從技術上突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
但業內人士卻并不樂觀,因為從實現技術突破,到市場認可,還有漫長的道路。船東是否愿意使用、售后聯網服務、怎樣與國外同行競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我國船舶設備行業的發展,和許多民族工業一樣,還需要更多的國家政策、資金和信心上的支持,以及國內用戶的優先采購。最近有好消息傳來,船舶電站設備的三臺主機也已有主顧。盡管訂單并未潮涌而至,卻仍然體現出小荷露角的新鮮活力。同時,政府的支持也不斷加碼。上海市科委發展計劃處處長陳杰告訴記者,上海將進一步加大船舶設備發展的推進力度。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