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床行業海外并購的幾點啟示
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中,并購已成為最主要的投資形式。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外資并購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2%,遠遠超過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5.1%的平均增速;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外資并購投資占國際直接投資的比例已達70%;2006年全球的并購總額又上新臺階,達到3790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58%。
在如此巨大的跨國并購市場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所占份額自然不小。然而,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梁訓蠧介紹,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所經歷的跨國并購幾乎都是海外企業并購我國企業。目前,我國機床行業率先走出國門,對海外企業進行收購,機床行業共實現了十余起對海外企業的收購行為。
我國的機械裝備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良好,很多企業已達到了國際水平,都在積極尋求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口。機床行業的海外收購所走過的路,為其他機械裝備制造業將來的海外并購之旅提供了初步的經驗和啟示。為此,記者專程采訪了深度介入機床行業海外并購的梁訓蠧名譽理事長。
國有企業海外并購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梁訓蠧指出,政府對于機床行業的國有企業海外并購行為的支持至關重要。批復程序、資金支持、果斷決策等方面都必須及時到位,這樣才能夠順利實現收購行為。
2005年,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成功并購德國凱獅公司。此前,國內刮起“一賣了之”的國企改制重組熱潮,看似有速度、有數量、有政績,但實際上往往把國企的精華都賣掉了。哈量良好的企業基礎也使得不少投資者找上門來提出收購的意愿,然而此時哈量的瓶頸就在于產品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國際合作,找到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渠道。
2004年底,著名的德國數控刀具和量儀產品制造商凱獅公司由于市場決策失誤,經營不善,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哈量得到這個消息后立刻對凱獅進行考察分析,凱獅的技術在行業內屬世界一流水平,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并在歐洲等地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銷售網絡,其生產經營范圍與哈量非常相似,可以優勢互補。于是哈量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并組成國際咨詢團隊,進入收購程序。
此舉得到了黑龍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兩級政府先后劃撥足夠的外匯額度及充分的資金。目前哈量已經完成了凱獅與母企的資源整合及產品國際化改造,預計未來三年內,哈量的出口創匯將增至1000萬美元。
然而,也存在坐失良機的案例。某機床廠收購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04年初,母公司美國英格索爾集團由于經營不善,將被譽為“世界機床行業皇冠上的兩顆明珠”的兩家德國子公司———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和瓦德里希•濟根公司捆綁拍賣。據我方國際咨詢團隊資深并購專家分析認為,這兩個廠一起3750萬歐元可以拿下,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在有關部門領導親自過問并指示迅速立案,國家外匯主管部門準備足夠外匯額度的情況下,由于企業的地方直接主管部門既不了解項目對全局的重要性,缺乏戰略眼光,又不聽取企業的強烈呼聲,拖延失職而延誤了商機,結果這兩個廠被另外一家德國企業海庫勒斯集團以3600萬歐元購得。海庫勒斯集團作為世界軋輥磨床的主要生產企業根本目的本在于收購瓦德里希•濟根公司,得手后于是將科堡公司高價掛牌出售,一年之后,中方才出于對先進技術的認識與追求,無奈之下只好以原價2/3的價款購得整體價值1/3的部分,更遺憾的是可能到手的關鍵技術已不可能全部得到。
海外并購如何實現“雙贏”
在凱獅尋求收購對象時,非常關注收購方對于原有生產和原有職工的安置問題。梁訓蠧及企業相關負責人員親赴德國,與凱獅高層進行多次磋商,解除了凱獅的高層管理人員關于生產線是否搬遷回中國,是否將凱獅的生產主業改行,是否派中國技術人員與工人大量頂替原有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的種種顧慮。凱獅原業主還親自到哈量考察,對哈量取得充分信任。
凱獅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說,他們是為資本打工,不關心誰是出資人,但是他們關心的是要選擇一個對于原凱獅的發展有利的企業,才能夠放心。正是哈量對于企業遠景的規劃也是希望凱獅能夠做大做強,正因為此,雖然哈量在幾個競爭對手中的出價不是最高,凱獅還是最終選擇了哈量。
而對于哈量來說,收購凱獅,得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完善的銷售網絡,一下子使得自身的產品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依靠凱獅原有的銷售網絡將產品順利打入歐美市場。
機床行業企業海外并購并非出于偶然
作為機床行業發展的見證者,梁訓蠧認為,近年來中國機床行業的海外收購之所以能順利進行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客觀背景。
首先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外匯儲備充足;其次是由于國際機床工業近年出現蕭條,而國際機床企業大多規模都非常小,這是世界機床工業的產業特征,有一定的典型性。以美國為例(歐洲情況類似),52%的企業僅有45~50人,最多一兩千人,機床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是技術支撐型而不是資本支撐型,所以很難承受市場風浪,這一特征也很適合中國機床企業進行并購的選擇條件;再者,從中國機床工業客觀條件來說,機床工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多數企業有將產品打入國際的實力和渴望。而對方多數具有國際品牌和技術實力,正符合我方需要。
我國機床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應審慎行事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國機床工業的技術引進方式是在采購先進的生產力的同時,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這為我國的技術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施對單項技術的引進。比如天水二一三機床電器廠(現已更名為天水二一三電器有限公司)在這個時期就引入過國外幾十種單項先進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機床行業采取的技術引進方式是合作生產、合作開發的模式;直到進入21世紀,我國機床行業才正式先于其他機械裝備制造業,邁出海外并購的第一步。
梁訓蠧說,近年來我國機床工業的對外并購,基本上是以如何利用國際技術資源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為主旨。瞄準的目的一方面是獲得國際品牌、源源不斷的技術開發資源、國際市場的銷售碼頭和網絡渠道以及有效的經營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則是藉以建立櫥窗或跳板,來推介自己的具有市場競爭實力但又缺少對外媒介宣傳和銷售渠道的產品,一句話,真正融入國際經營管理體系。
梁訓蠧強調,我國機床行業已進行的十余項海外并購總體來說都頗具成效。從這些項目的初步經驗來看,一是選擇項目要充分掌握情況,嚴加篩選對比分析;二是嚴格進行“盡職調查”,善于利用國際咨詢團隊力量,從資產、財務、債務、勞務、人力資源、歷史經營管理狀況與環境保護以及法律各個方面,來爭取對我方有利的條件并規避潛在風險;三是經管本地化,選用當地可信可用的管理、技術人才,消除思想隔閡,溝通文化差異,在合適條件下,推行中外雙總經理制,也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在我國機床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在進行海外引資。對此,梁訓蠧認為,對于國企改制,任何嘗試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必須深入了解外商的投資意圖,前幾年出現的幾起惡意并購事件和對方將合資變成獨資的做法,必須要有所警惕。此外,
還特別指出某些投資公司在取得某些利益后,將來必然會撤資,而到那時其轉讓股權時新的股東是否能夠繼續為企業著想不得而知。而機床行業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必須保證其主動權仍在自己手中。這和以前單項技術引進甚至合作開發相比有本質差別,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始至終認真對待
在如此巨大的跨國并購市場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所占份額自然不小。然而,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梁訓蠧介紹,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所經歷的跨國并購幾乎都是海外企業并購我國企業。目前,我國機床行業率先走出國門,對海外企業進行收購,機床行業共實現了十余起對海外企業的收購行為。
我國的機械裝備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良好,很多企業已達到了國際水平,都在積極尋求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口。機床行業的海外收購所走過的路,為其他機械裝備制造業將來的海外并購之旅提供了初步的經驗和啟示。為此,記者專程采訪了深度介入機床行業海外并購的梁訓蠧名譽理事長。
國有企業海外并購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梁訓蠧指出,政府對于機床行業的國有企業海外并購行為的支持至關重要。批復程序、資金支持、果斷決策等方面都必須及時到位,這樣才能夠順利實現收購行為。
2005年,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成功并購德國凱獅公司。此前,國內刮起“一賣了之”的國企改制重組熱潮,看似有速度、有數量、有政績,但實際上往往把國企的精華都賣掉了。哈量良好的企業基礎也使得不少投資者找上門來提出收購的意愿,然而此時哈量的瓶頸就在于產品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國際合作,找到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渠道。
2004年底,著名的德國數控刀具和量儀產品制造商凱獅公司由于市場決策失誤,經營不善,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哈量得到這個消息后立刻對凱獅進行考察分析,凱獅的技術在行業內屬世界一流水平,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并在歐洲等地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銷售網絡,其生產經營范圍與哈量非常相似,可以優勢互補。于是哈量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并組成國際咨詢團隊,進入收購程序。
此舉得到了黑龍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兩級政府先后劃撥足夠的外匯額度及充分的資金。目前哈量已經完成了凱獅與母企的資源整合及產品國際化改造,預計未來三年內,哈量的出口創匯將增至1000萬美元。
然而,也存在坐失良機的案例。某機床廠收購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04年初,母公司美國英格索爾集團由于經營不善,將被譽為“世界機床行業皇冠上的兩顆明珠”的兩家德國子公司———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和瓦德里希•濟根公司捆綁拍賣。據我方國際咨詢團隊資深并購專家分析認為,這兩個廠一起3750萬歐元可以拿下,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在有關部門領導親自過問并指示迅速立案,國家外匯主管部門準備足夠外匯額度的情況下,由于企業的地方直接主管部門既不了解項目對全局的重要性,缺乏戰略眼光,又不聽取企業的強烈呼聲,拖延失職而延誤了商機,結果這兩個廠被另外一家德國企業海庫勒斯集團以3600萬歐元購得。海庫勒斯集團作為世界軋輥磨床的主要生產企業根本目的本在于收購瓦德里希•濟根公司,得手后于是將科堡公司高價掛牌出售,一年之后,中方才出于對先進技術的認識與追求,無奈之下只好以原價2/3的價款購得整體價值1/3的部分,更遺憾的是可能到手的關鍵技術已不可能全部得到。
海外并購如何實現“雙贏”
在凱獅尋求收購對象時,非常關注收購方對于原有生產和原有職工的安置問題。梁訓蠧及企業相關負責人員親赴德國,與凱獅高層進行多次磋商,解除了凱獅的高層管理人員關于生產線是否搬遷回中國,是否將凱獅的生產主業改行,是否派中國技術人員與工人大量頂替原有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的種種顧慮。凱獅原業主還親自到哈量考察,對哈量取得充分信任。
凱獅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說,他們是為資本打工,不關心誰是出資人,但是他們關心的是要選擇一個對于原凱獅的發展有利的企業,才能夠放心。正是哈量對于企業遠景的規劃也是希望凱獅能夠做大做強,正因為此,雖然哈量在幾個競爭對手中的出價不是最高,凱獅還是最終選擇了哈量。
而對于哈量來說,收購凱獅,得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完善的銷售網絡,一下子使得自身的產品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依靠凱獅原有的銷售網絡將產品順利打入歐美市場。
機床行業企業海外并購并非出于偶然
作為機床行業發展的見證者,梁訓蠧認為,近年來中國機床行業的海外收購之所以能順利進行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客觀背景。
首先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外匯儲備充足;其次是由于國際機床工業近年出現蕭條,而國際機床企業大多規模都非常小,這是世界機床工業的產業特征,有一定的典型性。以美國為例(歐洲情況類似),52%的企業僅有45~50人,最多一兩千人,機床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是技術支撐型而不是資本支撐型,所以很難承受市場風浪,這一特征也很適合中國機床企業進行并購的選擇條件;再者,從中國機床工業客觀條件來說,機床工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多數企業有將產品打入國際的實力和渴望。而對方多數具有國際品牌和技術實力,正符合我方需要。
我國機床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應審慎行事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國機床工業的技術引進方式是在采購先進的生產力的同時,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這為我國的技術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施對單項技術的引進。比如天水二一三機床電器廠(現已更名為天水二一三電器有限公司)在這個時期就引入過國外幾十種單項先進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機床行業采取的技術引進方式是合作生產、合作開發的模式;直到進入21世紀,我國機床行業才正式先于其他機械裝備制造業,邁出海外并購的第一步。
梁訓蠧說,近年來我國機床工業的對外并購,基本上是以如何利用國際技術資源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為主旨。瞄準的目的一方面是獲得國際品牌、源源不斷的技術開發資源、國際市場的銷售碼頭和網絡渠道以及有效的經營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則是藉以建立櫥窗或跳板,來推介自己的具有市場競爭實力但又缺少對外媒介宣傳和銷售渠道的產品,一句話,真正融入國際經營管理體系。
梁訓蠧強調,我國機床行業已進行的十余項海外并購總體來說都頗具成效。從這些項目的初步經驗來看,一是選擇項目要充分掌握情況,嚴加篩選對比分析;二是嚴格進行“盡職調查”,善于利用國際咨詢團隊力量,從資產、財務、債務、勞務、人力資源、歷史經營管理狀況與環境保護以及法律各個方面,來爭取對我方有利的條件并規避潛在風險;三是經管本地化,選用當地可信可用的管理、技術人才,消除思想隔閡,溝通文化差異,在合適條件下,推行中外雙總經理制,也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在我國機床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在進行海外引資。對此,梁訓蠧認為,對于國企改制,任何嘗試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必須深入了解外商的投資意圖,前幾年出現的幾起惡意并購事件和對方將合資變成獨資的做法,必須要有所警惕。此外,
還特別指出某些投資公司在取得某些利益后,將來必然會撤資,而到那時其轉讓股權時新的股東是否能夠繼續為企業著想不得而知。而機床行業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必須保證其主動權仍在自己手中。這和以前單項技術引進甚至合作開發相比有本質差別,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始至終認真對待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全球半導體行業繼續在低谷徘徊